家乡是每个人人生的起点,家乡是人人都有的记忆,怎样写描写家乡的水?下面为大家分享写家乡的水的作文,欢迎阅读!
篇一:家乡的水作文
我的家乡有一湾清澈的水,与村前的青山相映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湖水边长着一片片荻苇,河堤上三三两两地生长着一排杨柳,仿佛象青山的手臂,要把湖水揽入自己的怀中。
初春,乍暖还寒时节,湖面的冰已经化开。鸭子早早地下了水,或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或把头插进水里捉鱼捉虾,偶尔猛地钻到水里,好大一会儿工夫,才钻出水面,脖子一昂,三下两下嘴里的小鱼便进了肚。小燕子“嗖”地一声飞离柳枝,贴着水面,箭一样的在柳絮中穿梭,飞累了,便落在远处的电线上,组成了一串串美丽的乐符。湖水倒映着迎春花,倒映着弯弯的柳枝,倒映着人们勤劳的脚步,俨然一幅春的画卷。
仲夏,三伏天气,热得不得了。知了在树上吱吱地叫着,仿佛在感叹天气的热。湖边的沙子热得烫脚,这波光粼粼的湖水便成了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在水中嬉戏着、追逐着,一个猛子下去,再上来,手里已多了一条活生生的鲫鱼。已经几天没下雨了,岸边的拖拉机把湖水抽到田里,滋润着饥渴的庄稼。蝉鸣声、嬉戏声、马达声,谱成了一曲夏的乐章。
深秋,落叶归根,米粮归仓。湖面上飘满了柳叶,仿佛一叶叶轻舟,要乘风破浪去远游。邻家的姐姐端了一盆衣服,拨开水面落叶,尽享这秋水的清净。忙了一秋的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河堤上,手执鱼竿,享受着钓鱼的乐趣,嘴里还哼着收获的赞歌。
严冬,天气寒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岸边荻花飘荡,白白皑皑的一片,此起彼伏,煞是好看。大人们和孩子们在冰面上滑冰、打陀螺,一不小心,一个趔趄,一屁股坐在冰面上,拍拍手爬起来,害羞地钻到人群中去了,竟顾不上疼,也不觉得冷,好一番热闹的景象。
家乡的水养育了勤劳的人,故乡的人离不开家乡的水。我爱这家乡的水,就如我爱这勤劳的人。
篇二:家乡的水作文
故乡的水是家乡人赖以生存的源泉。新中国成立以后,故乡人围湖造田,把一片片荒湖变成了绿洲,实现了“人在桥上走,水在河中流”的夙愿。我的村子靠进汉江边,多是芦草林开垦出的旱地,种植杂粮。上世纪七十年代,故乡人把旱田改造成了水田,依靠通顺河水灌溉,吃上了“白改水”长出来的大米。通顺河里有鱼虾,潭里有莲藕,菜园里有瓜蔬,鸡鸭鱼肉无残毒,无污染。喝水觉得水甜,故乡人享受着绿色环保的口福。
那时,虾肥螺密,孩子们在河水里嬉戏,能捉到肥大的螃蟹,在湖区的芦苇林里摘粽叶,能捡到野鸭蛋。盈盈一水。柔情依依,清波碧浪,干净透澈。水牛躺在河里,把整个身子埋在了水中,只露出一个头在水面上透气;燕子飞来飞去,还不时地用翅膀拍打着水,唧唧地叫个不停;捕鱼的鸬鹚钻出水面,喉咙里塞满了鱼。一切美不胜收,让人仿佛走进画卷之中。
故乡梅雨季节的雨水是泛滥的,而且泛滥成灾。赶上大涝之年,内涝外患,由于地势低洼,故乡的土地,简直就成了汪洋一片。汉江水陡涨,汹涌而来,故乡也成了分蓄洪区。庄稼被淹,房屋倒塌,大水把村子围成了孤岛,大疫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故乡人在治水中也有了“水”的性格,他们照顾大家,舍小家,与水抗争,不屈不饶,可歌可泣。碰上涝年,往往是靠糠菜红薯充饥,螺蛳河蚌果腹。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故乡人开展大规模的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活动。五十余年的治水历程,故乡基本建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三大水利工程体系,修成了密如蛛网的排水渠道,故乡从此免除了水患之灾,成为鄂中地区有名的“鱼米之乡”。
童年的故乡,水的风韵、桨声灯影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由于近些年生态环境的恶化,故乡的通顺河流遭污染严重,河水开始变得浑浊,鱼虾也渐渐不见踪影,就连夏夜的蛙声也难以听到了。
篇三:家乡的水作文
我的家乡是全市平均海拔最高的乡,山连着山,连着天。由于土地肥沃,降雨量大,一年四季,山都是翠绿的。常说好山有好水,家乡的水,虽无惊涛骇浪,却也与灵秀的山溶为一体,为家乡带来勃勃生机。
由于植被良好,家乡大大小小的山脚下,山沟里都会流出涓涓泉水,清沏透明,味美甘甜。并且冬温夏凉,大热天喝下去比冷饮的味道还要好。而到冬天,用它洗衣洗菜也不凉手,喝下去也觉得是温的。这冷水我喝了几十年,经常是喝了一勺还想一勺,总是喝的肚子鼓鼓的,可是从不闹肚子。现在的矿泉水,不见得比这水纯,清,味道就更没法比了。山泉汇成小溪,小溪汇成小河,最终汇成大河,从家乡往北向萍城而去,为城市提供大部分的饮用水。
我家门前的小河,向南而流,在它要折而向北的地方与外县的另一条河相会。几年前,在这里修建了萍乡市最大的水库,库容有四千万方,水面有几个平方公里,水面海拔500米,内有大小岛屿几十个,两条河就象两个张开的翅膀,预示着这里将要展翅飞翔。它的修建主要是为萍城提供优质的饮用水,而给家乡却是带来了一个击水泛舟,旅游休闲,避署纳凉,钓鱼游泳的好去处。每当到了夏天,环湖的宾馆,农家乐都是人满为患,到处是休闲,观光,钓鱼,游泳,参加各种会议的人。特别是星期六,天,更是人流如织,显然成了本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这人工湖的下游到这河流出乡境的地方,弯弯曲曲有几十里,河水落差有三百多米,在修人工湖之前,由乡政府,及市乡合伙,对这河进行了梯级开发,陆续修建了本市最大的水电站群,加上上游及支流的水电站,一共有十几座大大小小的电站。每年为本市提供了一亿多度电,创造产值二千多万元,这河水成了家乡取之不尽的财富,真是靠水吃水。好山好水好地方,我一直这么认为,等退休了,在那搭个茅屋,绝对可以与杜甫草堂比美,那真是上有天堂,下有家乡。
篇四:家乡的水作文
故乡的水是甘甜的,舌头尝不了。世世代代靠着土地吃饭的父辈们,对于水的感情任谁也无法抹去。今年川渝的大旱着实让他们苦恼了许久,小麦长得丑陋,油菜也无法让人展颜。以前家旁边的那冬水田存储着小春季节水稻,小麦所需的水。往年回去,那水面总也清澈,虽不深,面积却广,时不时能看见小鱼儿在游动。只是现在,田里的裂缝足以塞入一个手掌。回去的二十天,没见过一滴雨,只是感觉到那裂缝不断的加宽加深,一直在割裂着老农的心。
门前一口井,以前是周围几户人的生活用水来源。现在,也枯了,井里面的水深不足一尺。提水杆绑着一个小水桶,提上来也不足半桶,而且还混浊。就这样一小桶一小桶的提上来,倒入一个大水桶,澄清后才能用。父亲就是为了这样的水,有时也不得不早晨很早起来,提了水,然后又回去睡觉。村里人好几户都打了深井,还好深层地下水总还是能满足人的需求的。乡邻看着井里的那一点水,都让父亲去他们那里用水桶接水。父亲是个憨厚的人,总觉得不好意思,也自己劳累的早晨起来。以前看电视,报道一些地方大旱的困境,没有太大的感觉。当这事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的时候,却有相当大的震撼。
开学早,走的也早,没有什么机会去自己的土里,瞧瞧那些作物。回到学校,回到寝室,看着哗哗流动的水,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家里很艰苦;这里很轻松。高中很勤奋;大学快毕业了,却有种茫然的感觉。
篇五:家乡的水作文
又是一个春天,又是一个草长莺飞的时节。故乡的四季是那样地分明,故乡的水是那样的的清纯。
在这踏青的时节来到故乡的潍河畔,看看故乡的水,叙叙故乡的情。站在坝上放眼望去,起伏的波纹折射出耀眼的阳光。她虽没有长江、黄河的雄伟壮观,更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魄,她以她秀长的身资横贯在昌潍平原上。向北蜿蜒,最终汇入大海,那才是她真正的归宿。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的一段话,母亲对即将出远门的儿子说:“带上这瓶故乡的水,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先喝几口故乡的水,这样肠胃就会好些,不会水土不服……”是啊,故乡的水,那是哺育我的乳汁,那是大山里的清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故乡的水养育了故乡的人。她养育了多少英雄豪杰,汉代著名经学大师郑玄、康熙帝刑部右侍郎张志栋、道光帝钦差傅振邦、清代名医黄元御等在当代有著名相声大师牛群、著名作家张笑天、奥运冠军林伟宁……著名作家峻青更是在这里写下了《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以及《潍河的春天》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闭上眼睛,张开双臂聆听水的波声,沐浴春的暖风……原来我们可以如此放松,如此的回归自然。故乡的水一直是那样地温和,那样地柔软,然而她也有生气的一天,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一个夏天她怒了,仿佛是在向人们无休止地掠夺她的资源的挑衅,但她还是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没有在我的故乡泛滥,自此以后潍水儿女加强了对她的管理,却丝毫没有减轻对她资源的掠夺,故乡的人要依赖她来生存,她认了,她就像母亲一样默默的奉献着,不图任何的回报,只要故乡的人能生活的更好一些,因为她是故乡的母亲河。
故乡的人就如水一样,一样纯朴,善良,任劳任怨,一样……不管我走到那里,都忘不了故乡的水。
故乡的水最甜。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600zi/1117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