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里的微表达》语文阅读和答案
法国大革命时期,歌德在《诗与真》里写:在我们的小圈子里,我们既不关心报纸,也无意传播消息,我们的工作就是认识人。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据说身在一个几乎人人都是微博控的微时代,耽溺于一呼即应的互动体验,瞬间转发的信息散布,光怪陆离的微博文体,我们还会念及歌德这段话吗?
古人序、跋、铭、记、奏、表之类,如今更添新丁,名曰微博体。但论字数,古人写作本就尚简,主张文贵精洁,寥寥数语穷其隐微,尽其毫忽;论格调,微博上那些转发量颇高的文字,似乎也不外是送一碗鸡汤给你喝,指点人应对世情的所谓箴言,这些去翻翻《呻吟语》、《菜根谭》、《增广昔时贤文》,定然要慨叹古人从语词到深意的既富且美,我辈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见解与表达;论学养,算了,学养这事就不提了吧。
这类微博段子集,似乎从未认真思考如何通过写作探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这样的微时代中,胜出的永远只能是充斥着娱乐性并且成功投射民众欲望的所谓话题与事件。没有噱头的问题是根本没机会进入读者视界的。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演讲《电影作为哲学实验》极为深刻地指出,大众属于一个活跃的政治范畴,而艺术属于一个贵族范畴。艺术所做的无非是保留一个精英贵族的范畴,而大众则典型属于民主范畴。在大众艺术中,你拥有的是一个在民主要素和历史的贵族要素之间的悖论关系。
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一个贵族范畴,而微博的受人欢迎本质上即是基于其民主性,但民主的靠近不代表艺术的同时来临。试问这样的写作,怎么可能进入问题的核心?怎么可能作缜密细致的析解,而非如狂风过境,其来也忽,其去也速?专业话语的'失效,粉丝效应的大行其道,使得讨论不再向深刻的一端赶赴,而是奔趋于最大公约数的浅平。有作者甚至认为这种浅平,是接地气。我以为接地气是假,求听众是真,看似是作者引领读者,实则是读者裹挟作者。
昔年鲁迅评陶元庆之画,用了一个比方,心里的尺,他说:他并非之乎者也,因为用的是新的形和新的色;而又不失YesNo,因为他究竟是中国人。我想,必须用存在于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心里的尺来量,这才懂得他的艺术。
那么,所谓微时代,所谓微表达,大抵也不过是这个时代层出不穷的又一个微词汇而已。在这个莫名的微时代里,其实并不需要什么心里的尺。
(摘自《文汇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2.简述文章写阿兰巴迪欧的话的作用。(6分)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①首先,由歌德的话引出对微博体的反思。(2分)②接着,与古人文体比较,批驳微博体(1分);借用巴迪欧的说法,揭示微博体的实质(1分)③最后,指出评判艺术需要中国人的心里的尺,微博体不需要心里的尺。(2分)
2.①引巴迪欧的话,揭示了艺术的民主和贵族之间的悖论(2分);引巴迪欧的话为下文写微博的民主性与贵族型矛盾提供依据(或做铺垫,或引出下文内容,或将电影与微博类比)(2分);引用权威学者的话,有说服力(1分);丰富文章内容(1分)。
3.①对微时代微表达的否定(批判)(2分);微博体不探讨值得探讨的问题(2分);人们并不需要心里的尺,读者裹挟作者(2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yuedudaan/2900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