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篇6
一、教学理念
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 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
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2)能力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4、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5、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框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
1、理论联系实际。抽象的理论只有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伟大。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案例的分析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主导与主体相结合。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以学生为主,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形成适应学习型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初一年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不注重效率、死记硬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通过本节课教学进一步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进一步作好笔记,学会圈点勾画,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反思
1、教案的设计采用以活动贯穿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
3、但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忽视了初一学生的概括能力不足,因此在对知识点的概括中出现了冷场,在提示或问题的引导上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造成对知识点的误解。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不足,提高教学和教育水平。
六、教学点评
由于本课知识点多,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在设计此教案时,注重了知识体系的把握与落实,在活动上的设计相对少一些。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本则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注意形象渲染,重视情境感受,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语言情境,感受语言内容,感悟语言内涵,并让他们在形象的想象和创造中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会认会写的生字,能结合语境猜测、验证“巴望、焦急、疲劳”等词语的意思。随文识字,理解词语意思是重点。
2、读懂故事内容,能在读、说、想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懂得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急于求成。这也是教学难点。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表达的寓意”。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在读、说、想中悟出寓意。
二、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在语言训练中扎实基础知识;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情;在想象中丰富文本内容……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谈话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后揭题。目的在于理解寓言的特点:简短,深刻。并让学生就课题而质疑,如,“看见题目你读懂了什么?”“从题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这环节让学生带着课题中的疑问,反复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先从课题中的“苗、助、长”的理解入手,问,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引出“揠”的理解。
(三)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1、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明确农夫操之过急的心态,为下文的理解打下铺垫。同时,抓住这一主线,带动“巴望”“焦急”等词语的教学。利用这些词语带动上下文阅读,结合语境想象理解,巧妙地将识字与理解课文相互渗透,真正实现随文识字。
2、探究原因,理解操之过急
主要过程如下:
(1)农夫种了禾苗后是怎样的心情?请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2)你好像听到了农夫对禾苗说什么?想象,进一步体会“巴望”的心态。
(3)读出焦急的语气。
(四)文本延伸,明理,表演创编故事,训练语言。
1、情境再现: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会怎么开导你爸爸呢?同桌想像一下
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2、故事新编: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会怎样吸取教训。既训练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板书设计
力求体现寓言梗概和深刻寓意,既重点突出,又便于学生复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329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