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3)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辅导员老师们:

  大家好!

  一、活动主题:

  我是xx学校的大队辅导员何xx,我说课的主题是“向谁翘起大拇指”,授课中队是二4中队。

  二、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让队员认识到什么是好的学习习惯。

  2、寻找身边的学习榜样,为他们翘起我们的大拇指。

  3、对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客观的评判自己。

  4、让队员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程重点

  通过活动在队员中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课程难点

  让队员积极行动起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课前准备:

  1、准备好测试题、视频

  2、提前编排“短剧表演”

  3、课前了解队员的学习情况。

  六、活动环节:

  (一)、(中队长主持)三级汇报:

  (二)、出少年先锋队中队旗(奏出旗曲)

  (三)、唱少年先锋队队歌:

  (四)、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1、短剧表演:放学回家

  情境1

  小刚:“妈妈,我回来了。”

  妈妈:“回来了,今天在学校好吗?”

  小刚:“好!我在班上数学测验得了第一呢。”

  妈妈:“不错!妈妈很高兴。”

  小刚:“现在我去做作业了。”

  小刚走到书房,开始做作业。他把今天语文老师教的课文复习一遍,找出生字,翻阅字典,非常认真。不一会他的作业全做完了。

  情境2

  小强:“妈,我回来了。”

  妈妈:“回来了,今天在学校情况怎样?”

  小强:“妈,先别问学校的事,我想吃东西。”

  (边说边往厨房走,打开冰箱,吃饼干,喝汽水。)

  妈妈:“你看你,一回家就回家只想到吃,快去做作业,等会儿就可以吃饭了。”

  小强:“好了好了,我就去做作业。”

  小强拿起饼干、汽水走到书房,他一边吃,一边做作业。过了一会儿,他嚷起来:“妈,这个生字我不认得,快来帮我。”见妈妈没有来,小强就东看西玩,既不专心学习,也不自己查字典。

  2、队员讨论:

  (1)、你喜欢谁?为什么?

  (2)、像小刚这样的行为,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好处?小强这样的行为对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害处?

  (3)、我们应该向谁翘起大拇指呢?

  这个环节,我结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情景表演,让队员们在轻松、愉悦、贴切的事例中对比,在激烈的讨论中辨别小强和小刚的学习习惯谁好谁不好。

  3、观看课堂实录、寻找身边的学习榜样

  (1)、观看课堂实录

  课堂上我们的学习情况如何呢,让我们走进自己的课堂去看一看。

  (2)、夸夸身边的好队员。

  这个环节,展示了平日里上课和上公开展示课的视频片段,让队员走进自己的课堂,站在观看者的角度真实的评判,找出身边的学习模范。

  4、心理小测试:实话实说

  在学习上你是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心理小测试。(课件展示,队员独立完成测试题)

  测试也是队员喜欢的一个活动形式,同时也能让队员们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表现情况。对自己有一个真实的评价。

  5、“智慧树上表决心”

  1、展示队员们制作的智慧树,

  2、队员在叶片上写好自己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一起装扮智慧树。集体加油表决心。

  6、辅导员和队员互动

  辅导员:我将为谁翘起大拇指

  队 员:为我翘起大拇指

  通过在智慧树上表决心这个环节,把活动推向了高潮,让队员们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并有决心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五)辅导员带领队员呼号。

  (六)、退队旗

  (七)、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活动效果:

  本节少先队活动课有别于我们的语数等科目,做到了用少先队组织的魅力吸引队员,让队员喜欢上这样的课,其次,让队员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感受到了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再次,激发了队员的学习兴趣,锻炼了队干部的协调、组织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就是课堂实录的视频有些短、涉及的优秀队员有局限。

  以上就是我的少先队活动课说课内容,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迎接绿色》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楼房为背景,以一株丝瓜为主线,讲述了平时不大来往的邻居,因为这株野生的丝瓜而加强了联系,表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全文寓情于景,整篇文章让人们在一株丝瓜的引导下,很自然地抒发情感。

  单元地位及承载任务《迎接绿色》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共有4篇课文,都是描写动、植物的,所以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懂得热爱、保护动物,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同时,继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

  表达特点 本篇课文语言朴实精美,情感细腻真实。

  1、借景抒情。课文借一株野生丝瓜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丝瓜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从而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们对于绿色的渴望和向往。

  2、衬托作用。 文中的2、3、4自然段写了作者周围的环境,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起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书对农村孩子来说理解起来,略有难点,因为他们感受不到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距离,感受不到生活的压抑。为此,在学习中要给孩子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绿色的可爱,人们是怎样爱护它,珍惜它的,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由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所以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设定了一下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能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体会第2、3、4自然段的衬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上述目标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

  本课我以“绿色”为线索,以“迎接绿色,珍惜绿色”为核心,

  1、“以感受绿色的美好导入——感受绿色的美丽——感受人们怎样爱护绿色的——感受无绿色和有绿色生活的变化”为思路

  2、抓重点词读出感受:在读“搭架”一段时,我问:读好哪个词,就能把热闹的感受读出来了?由此学生很自然地去感受“唧唧喳喳”的热闹情景。在个性朗读中来展示自己的感悟水平。并辅之与想象,更深地感受热闹高兴的情景。

  3、读中悟。在范读和调动学生朗读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投入的去读,体验生活的乐趣。读中感悟可以说是语文课堂的主渠道。在六、七、九自然段的朗读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在第八自然段的朗读中感受自然风景的美丽,在最后一自然段的朗读中让深刻感受这既是一道生机勃勃的自然风景,也是一道充满爱意与和谐的人间风景。在每一次朗读中,教师都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结合教学设计自制教学课件;熟知本课相关的背景资料。

  学生的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借助工具书独立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熟读课文;和住楼房的同学或老师了解居住情况。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绿色(5分钟)

  (二)整体感知,质疑引探(5分钟)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28分钟)

  (四)反顾课题,升华认识(4分钟)

  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本课的教学流程为:

  (一)激情导入,感受绿色

  根据课题质疑,我们平时都说迎接什么?今天我们说迎接绿色,在这里绿色指的是什么?(丝瓜)接着问那这是一株怎样的丝瓜呢?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丝瓜的平淡无奇,丝瓜的普通,很不起眼儿。)你从哪感受到的?(把“其实”“只是”加点的句子出示出来)这样一株普通的很不起眼的丝瓜给我们带来的绿色。

  (二)整体感知,质疑引探

  根据学校预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二次预习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出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说说我和邻居怎样爱护这株丝瓜的?根据这个问题,学生批画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想边画边思考,同时简单做一些批注。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实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读书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揣摩表达方法的重要教学形式。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咀嚼语言文字的实践中,积累语言,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悟蕴含在文字中的思想情感

  1、感受人们对丝瓜的爱护。

  重点放在和重点词语的分析上和学生朗读.

  (1)罩。

  王叔发现这株丝瓜怕人伤着它,就把一个旧鸟笼的底儿拆掉,

  罩在丝瓜上。你体会到什么?怎么样罩呢?(轻轻地,慢慢地,小心翼翼的)读出这种感受

  (2) 搭

  不想,没过几天丝瓜便破土而出。王叔从街上买来铁丝,说给

  丝瓜搭架。搭架这天,一大帮孩子围在四周唧唧喳喳的,像小鸟一样。大家一边说鸟笼与丝瓜的事,一边忙着递竹竿、拉铁丝……

  王叔和孩子们给丝瓜搭架心情怎样?(高兴、愉快)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唧唧喳喳,像小鸟一样,一边说着,一边忙着)人们给丝瓜搭架,这么细心地照顾它,又是多么高兴呀!引导学生想象。

  (3) 留

  (4)伸

  (5)钓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和邻居都在爱护,呵护着这株丝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迎接绿色的热情和对绿色的向往和希望。二次预习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咀嚼语言文字的实践中,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在学生比较和推敲语言文字的实践中,体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及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美。)

  2、感受丝瓜的美丽可爱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瓜的藤沿着瓜架爬,最后竟爬到了楼和楼之间的电线上。花,一路黄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绿过去,鲜嫩滴翠。带着花的丝瓜,惊叹号般地垂着,阳光一照,露珠在叶间闪烁,风一吹,是晶莹的风铃。

  写了丝瓜的什么?你感受到丝瓜怎么样?(美)你从哪感受到它的美?

  颜色美:颜色怎样美?读出来。师:花黄叶绿,绿得怎样?(鲜嫩滴翠)绿得像流出一般。

  动态的美:这里的“黄”和“绿”只表明颜色吗?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花,一路黄过去,叶,一路绿过去,这里的“黄”和“绿”还写出丝瓜动态的美,好像丝瓜在生长一般,把你体会到的美读出来。

  比较句子。花,一路开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爬过去,鲜嫩滴翠?(不好,黄过去、绿过去不仅写出颜色的美,还写出丝瓜的长势,显得非常美。开、爬只写出丝瓜在生长。)

  形态美:带着花的丝瓜,惊叹号般地垂着,写出了丝瓜形态的美。大家看看图,丝瓜惊叹号的垂着,风一吹,这一根根带着花的丝瓜就像晶莹的风铃,啊!真是太美了,大家再读读,感受一下丝瓜形态的美。

  味儿美:味儿怎么美?(满楼清香)

  指导朗读和背诵(设计意图: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不仅体会到了绿色带给人们的美,而且也领悟到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当与生动,学到了表达方法,积累了语言,升华了情感。)

  3、感受绿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思考人们为什么这么热情地迎接绿色?返回到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人们需要绿色,向往绿色)如果不写着几个自然段行不行?为什么?生活在井一般的环境中,过着井底之蛙的生活,人们多么渴望绿色,多么渴望自然,所以人们看到这蓬蓬勃勃的丝瓜,这样的关爱它,这样热情地迎接它。

  (设计意图:写出我们的生活环境,更衬托出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对绿色的渴望。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关系,使学生进入到文本之中,理解这些住在“钢筋水泥包围”之中的人对绿色生命的渴望,对和谐生活的向往。深入感受到人们需要绿色渴望绿色的心情。)

  这株丝瓜改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呢?(出示句子)“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这道自然的风景指什么?(这株丝瓜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道人间的风景指什么?(使邻居之间关系和谐融洽,这是一道很美的人间风景,人们关爱这株丝瓜热情地迎接它,这也是一道很美的人间风景)

  正是这株野生的丝瓜,在人们照顾下长大开花,也正是因为这株丝瓜,使这些平日里不大来往的邻居,加强了联系,关系融洽了。邻居之间生活很快乐,人们也更加的热爱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生机。

  (四)反顾课题,升华认识

  让我们再回到文章的题目:迎接绿色,这时你再看到课题又有哪些理解,你觉得这个题目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希望呢?(迎接绿色环境,倡导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睦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沟通)

  (设计意图:文章是一个整体,引导学生读文后再来品味课题,使学生在纵,横联系中深刻解读文本,升华情感。)

  这里的点题有两点原因:一是与本课开头照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要以“迎接绿色”为题;二是再次强调文章要表达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领悟到了人们“迎接绿色”的真正含义,感受到了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对和谐,美好的追求。)

  面对这道自然的风景,面对这道人间的风景,你想说什么?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的结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使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从而实现思想教育和学习语言的有机结合。)

  (五)板书设计

  17、迎接绿色

  自然风景 人间风景

  藤 罩

  花 搭

  叶 留

  样子 伸

  钓

  (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出自然风景和人间风景指什么,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句子和本课难点的理解 ,对于学生背诵重点段也有一定的帮助。)

  学习效果评价:

  1、学生能否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能否加动作、表情投入地朗读。

  2、能否带着自己的激情来回答问题,在想象回答、自由回答时是不是勇敢、积极。

  3、整堂课学生能否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

  4、整堂课是否更好地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31808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