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中语文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药》是一篇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小说,作者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描写了干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这被当成了平民华老栓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利用钢刀镇压革命和利用“软刀”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这篇小说主题深刻,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安排精巧,环境描写典型,既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更是作为小说教材的典范。编者把它放在教材小说单元的第一篇对于教会学生如何读懂小说,如何欣赏小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目标

  教学《药》这篇小说必须实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一是知识目标,职高学生在本学期第一次接触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要求学生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比如小说的三要素;识记有关文学常识,比如作家作品;积累字词。二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通过分析主人公的言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的主题。三是情感目标,体会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对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三、说重点、难点

  《药》是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的小说。重点确立在对这个双手沾满了革命者鲜血的刽子手康大叔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作者通过对康大叔的肖像、语言、动作的个性化描写,充分表现了康大叔凶狠、残暴、贪婪、无耻的性格特征。丑陋的外衣里包裹着一个丑恶的灵魂,通过人物的性格认识他所代表的阶级的反动本质。教读本文的难点是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情感态度。小说描写了一群人,是一幅社会众生相,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情感态度是不相同的,这跟他所持的立场密切相关,他对当时的社会的认识是入木三分的。作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站到了斗争的最前线,用他那支犀利的笔同旧的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横眉冷对千夫指”,作者在《〈呐喊〉自序》中说,“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分析比较法,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来比较他们性格的异同,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阅读能力较弱,没有课前预习,会浪费很多课堂教学时间,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利用校园网了解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了解作家生活时代的特征,利用工具书识记文本的字词并积累部分词语,了解小说的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写出你的猜想。在课堂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采用长文短教的办法,检查学生预习后,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师生之间共同解答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难,然后就抓住重点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突破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就整篇小说而言,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带有强烈的批判性的,“恨”是作者的基本态度,但是作者对不同的人物恨是不同的,对康大叔是一种阶级仇恨,是憎恨;对华老栓等社会平民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怨恨,对革命者是一种带着悲哀的惋恨。小说的主题也能够通过作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表现出来。课后,要求学生完成练习,说说以“药”为题的含义。

  高中语文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这是高一第二学期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将重点赏析,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学情介绍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词。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背诵这两首词,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这两点所以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③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三。

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通过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紧接着我将要说的是“教学过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菊花台》歌曲,学生欣赏完我会问: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较熟悉,可能会想到铺满皇宫的菊花,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我会顺势总结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对已逝辉煌的伤感②对生命凋残的悲悼。“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喻女子美貌的习惯,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南国有佳人,容华如桃李”,“美人二八颜如花”,“绿窗人似花”,“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黄花也无例外地成为这一习惯借用的对象,菊花就是黄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位善用“黄花”表达情思的人,《菊花台》中的菊花意象就是对古诗词中黄花意象的继承。

  李清照在一个秋雨点点滴滴的黄昏,看着满地堆积残损的黄花正伤怀,听着急风细雨吹打梧桐的哀乐,又想起那声声凄厉的雁鸣,不觉悲从中来,百感交集,写出了饱含苦涩愁情的词作《声声慢》,而在《醉花阴》中她写黄花则是一句肝肠寸断的“人比黄花瘦”,同样的黄花词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从黄花入手,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

  之所以设计这样开头,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一情境和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二、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所以在本环节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诵读把握两首词的不同愁绪,然后提问:为什么一般黄花别样愁?这样就顺利进入到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品读探究——赏析意象

  1、首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诵两词,然后全班一起探究问题一: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全班自由讨论)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再补充明确: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问,我会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瘦”“憔悴”“堪摘”。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思维灵活,已能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概括,所以这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讨论,学生可能会赏析出《醉花阴》中的黄花是作者的顾影自怜,黄花外形上的淡雅、清秀和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词人借黄花反衬因思念而花容失色的自己,作者巧妙地用形象的“瘦”表达抽象的“愁”。

  《声声慢》中黄花的赏析学生由课前预习和导入可能会想到①作者借残损凋零的黄花喻指漂泊残老的自己和风雨飘摇的国家,“堪摘”暗指人老珠黄无人怜惜,可能想不到深层次的,这时我会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并创设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说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一直是伉俪情深,夫妻恩爱,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踏雪寻梅,品诗论画,观赏美景,可是现在呢?学生在引导下可能会说出睹花思人这层意思。我会说:②作者想起昔日看到美好的黄花,夫妇总是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自己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而此刻自己却

  是形影相吊,恓惶茕孑,无心赏花,亡人已远,音容犹在,事过境迁,情何以堪?

  ③作者经历了北宋到南宋的历史巨变,目睹了国破山河碎,饱尝了时代苦难,再加上作者的士大夫情怀,作者才如此伤感,作者借残损的黄花伤己、伤时、伤国。

  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时学会知人论世。探究完本问题,我会紧接着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

  2、自读并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中愁绪的不同,通过前一问题的铺垫,学生会很容易回答出:《醉花阴》中是相思闲愁,是浪漫的愁、是怀着期盼与等待的美丽的愁;《声声慢》中是家国悲愁,饱含着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颠沛之苦,是绝望的、压抑的、难以诉说的愁。

  之所以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两首词中愁绪的不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

  接着我会总结到:从黄花意象背后,我们读出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和主人公愁苦的情状,体会到了诗句意象背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这里第一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浅层的形象,第二个象和景指诗词意象深层的情感和思想。我们赏析诗词,一定要读出它的深层内涵。比如孟浩然的《春晓》表面似乎只描写了诗人春日酣眠醒后发现落红遍地的情景,“花落知多少”深层则暗含着惜春、惜时的思想感情。

  指导完诗词鉴赏方法,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三:

  3、作者还通过那些意象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愁绪,请同学们再读两词,选出你喜欢的词句及意象,从深层赏析两词,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加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以“我”开头进行描述。

  认知发展论指出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能进行相关的学习迁移,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可能会赏析到过雁、酒、黄昏、梧桐、细雨等意象,对淡酒、过雁可能赏析不到位,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对学生独创性的赏析要给予表扬和激励。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示范到:我最喜欢《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形单影只,只有残损的黄花在这清冷的秋风中与我相伴,我苦苦寻找,寻找我逝去的青春,寻找我魂牵梦萦的丈夫,寻找我失去的藏书和金石,寻找我们曾有过的幸福生活。可眼前却四壁空空,冷冷清清淡淡,孤苦伶仃的我,内心涌起万千愁思和悲痛。作者从动作、环境、心理对愁苦的情状进行了层层深入的描摹,为全诗奠定了凄惨悲凉的基调。

  之所以设置这样的.活动,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论中也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增加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学生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同时这一活动的完成就实现对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我会以下面一段话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比赏析,我们体会到作者早年的“愁”是相思闲愁;晚年的“愁”则是在历经国破家亡夫丧后的悲愁。真是“一般黄花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由此可见,鉴赏古诗词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品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把握情感主旨。

  请同学们化身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让我们在吟咏背诵中结束对本

  课的学习。

  通过课前预习和当堂的反复诵读、赏析理解,学生背诵本词已没有多大障碍,这样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①,教学目标③则贯穿在整节课的诵读赏析中,教学重难点的依次突破,教学目标的逐步实现后,本课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我会安排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

  1.你对本课还有别的疑问和理解吗?请写成小论文,如果没有请任选一首词改写成散文。

  2.积累有关黄花、梧桐、黄昏、酒、雨等意象的诗句,体味这些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新课改还提出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因此我设置了这两项作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30482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