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3)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4

  《家乡的美食佳肴》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课中的内容。本课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全面了解家乡的饮食特点,从“吃”这一角度入手,全面探究我国的饮食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把全面了解天津的风味小吃和地方特色菜,作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上古林地区濒临渤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的饮食特点,孩子们对海鲜菜非常熟悉。另外,上古林地处城郊结合部班里有很多学生是随父母来津务工的孩子,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在了解祖国其他地区美食的时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学情的另外一特点——孩子的生活环境和经历造成对天津的一些风味小吃和地方特色菜并不是很了解,基于上述认识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开始我首先利用相声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播放了《报菜名》。片断里那些诱人的美食,带着孩子很快地进入一个美食天地。这样的导入紧紧地吸引住了学生,引起了他们学习新知的浓厚兴趣。然后,借助俗语“吃在天津”,引发学生探究家乡天津美食的愿望,顺利切入主题。

二、师生合作、学习新知。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

  (一)、交流展示,了解、感受家乡——天津的饮食文化。

  1、在本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交流汇报教师补充图片数字等的使学生领略天津地区美食的色香味以外,也努力地通过探究美食的历史、名称的来历、相关的逸闻趣事,使学生感受到“吃”中所蕴藏的文化。2、结合大港区上古林当地的生活实际,通过孩子们观赏一道道诱人的海鲜菜,观看当地以经营海鲜形成规模的古林海鲜一条街影音资料,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天津人爱吃海鲜的特点,为后面探究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奠定基础。“吃在天津”吃的丰富、吃有特色、吃出文化。

  (二)、关注全体、外地学生介绍家乡的美味佳肴及文化内涵。

  在全面了解了天津当地的饮食习惯以后,为了比较全面了解我国的饮食概况,我请班上一些来自其他地区的孩子,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美食,让本地的同学感受到:天津是一个对“吃”非常有研究的城市,同时中国还是一个饮食大国,有着悠久的饮食历史和文化!激发了了解祖国各地饮食风貌的愿望及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同学大量交流了全国各地的美食后,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人们,会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呢?我借助中国一些特征明显地区的实例:如,咱们天津地区,爱吃海鲜,和地理位置有关;四川、重庆爱吃辣,和气候有关。最终使学生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真正含义!

  (四)、全课小结、激发情感。

  天津真是一个美食天地,我感到很自豪.咱们中国还是一个饮食大国,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同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更感到自豪!

 三、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教学中密切联系实际,是保证有效课堂的前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我考虑到了我们班学生外地生比较多这样一个学情,设计了让其他省市的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特色菜。这样不仅体现了照顾全体的原则,也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其次我了解到学生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的困难,教师也作相应的资料补充使整个教学资料更加充分。 最后,作为渤海湾渔村的上古林的海鲜一条街,它不仅有海鲜菜的美味更是我们上古林人的骄傲,所以在本课中设计了介绍海鲜街的录像以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2、良好的课堂氛围、愉悦的'学习心境是有效课堂的保证。“美食佳肴”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一个让人轻松、愉悦的话题,在教学中我注意了情境的创设和诙谐幽默语言的运用。在教学的一开始以大家喜闻乐见相声的形式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我配以“隔着门缝吹喇叭”、“想不想吃”“你来做形象代言人”“馋得流口水”等幽默的语言这些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

  3、地方课程《天津与世界》——品社课教学的资源库。

  在我查阅天津饮食文化资料的时候,想到了我们的地方课程《天津与世界》。在这里我不费力气就找到了狗不理包子名称的来历、津菜的特点、天津的小吃有99种等等丰富的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这一点上看,我要感谢我们的孟老师为我们的学生编了这么好的教材,也节省了我查阅资料的时间。

  4、课前相关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为目标较好的达成提供了保障。由于学生在对天津饮食认识上的局限性,课前的调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尽管上古林地区地处渤海湾,这里的学生也经常吃海鲜菜但对于为什么海鲜菜会成为我们天津的特色菜也很难说出。对于“天津三绝”天津的风味小吃等由于是农村的孩子更是知之甚少了。所以在在课前指导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访问厨师、向父母询问等多种途径,进行了有目的的资料搜集,鼓励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获得真实感受,然后以文字、图片、故事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进行。

  5不足之处:我觉得在探究饮食中所蕴藏的文化方面,我虽然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体现得不够突出例如饮食特色和什么有关的时候学生们只总结出了和地理位置、气候等。其实还有历史典故、风俗习惯、传说等;还有由于孩子的实际生活情况,他们对于调查得来的资料,运用起来,比较生疏,造成了交流的困难。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大都是学生汇报,老师补充的形式。

  希望各位老师,在看完后,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蔬果变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为、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方面来介绍。

一、教材分析

  《蔬果变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第十一课。学生第一次接触用蔬果制作动物。虽然学生还没全面地接触过用蔬果表现成动物的知识,但在一年级上册第18课《动物王国》中,对表现动物有了初步的理解。加之本课教材前面的第6课《得奖了》和第七课《孔雀翩翩》都利用了各种材料制作成立体或半立体的奖杯动物以及动手制作的应用学习,为本课蔬果做成动物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蔬果变变》这一课是通过观察、想像把蔬果制作成各种动物,使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体会到蔬果带给我们的丰富联想与无穷的乐趣。在于教学过程中还引导学生利用切、割、挖、拼接的方法把蔬果变成动物为重点,启发学生制作出不同且有创意的各种动物为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班是一个工农子弟结合的班级。50名学生80%是农村的孩子,20%的学生是工厂、城市的孩子。他们在生活中对蔬果、动物并不陌生,应接触过各种形状特征不同的蔬果,但是学生从没有动手用蔬果作成动物,学生也没有较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正是因为这样,学生对这一些手工课特别感兴趣。让他们用蔬果变成小动物,全班学生思维普遍较活跃,他们都有较好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也敢于想象创作,乐于评价自己的看法。

三、设计思路

  我对《蔬果变变》这一课的设计思路,就是从尊重学生的心智发展出发,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真觉感受力为切入点,以训练学生动手割、切、挖、拼接等方法来制作动物,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为目的。通过:看图谈话——观察感受——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再尝试创新5个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对于低年级的设计、应用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也就是平常学生所接触到的蔬果、动物图片、实物来启发学生的感受,这样学生会聚精会神地观察、讨论,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大胆创新、主动表现,真正将他们引入讨论想像、创造的空间。

四、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各类蔬果的外形美、色彩美,引导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用割、切、挖、拼接等基本制作手法,用各种蔬果制作成形象生动的动物。

  3、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合手探究能力。

五、教学重点:用各种蔬果制作出形态各异的动物。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切、割、挖、拼接的方法把蔬果制作成各种动物。怎样制作出不同并且有创意的动物。

六、教学方法:谈话法、引导法、尝试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课堂气氛。

  (二)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1、出示各种不同色彩、形状特征的蔬果图片。

  (目的是让学生对平常的作画、构画、色彩有进一步的认识)

  2、学生观察、回忆并说出蔬果的形状、色彩及味道。

  3、蔬果在生活中一般是用来吃的,但是老师今天会用它来做什么呢?

  4、教师板书“蔬果变变”。

  (三)讲授新课

  1、观察图片,感受动物形状特征。

  ①出示动物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常见的动物有哪些?

  ②让学生结合蔬果、动物两幅图,进行对比,说出哪些蔬果的形状(色彩)与哪些动物的身体或某个部位相似呢?

  (这一步可以让学生根据蔬果的形状、色彩与动物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

  2、探索制作方法。

  ①出示教师事先做好的小动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然后说一说是用什么来制作的,是怎样制作?用什么方法?

  (学生在好奇的观察、触摸和拆看小动物的过程中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是用割、切、挖、拼接的方法把小动物制作出来的。也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讨论说一说他们收集的蔬果像动物的哪一部分?由哪些蔬果可以组成什么动物?

  3、尝试局部制作。

  ①让学生尝试切一切,变成什么?挖一挖,又变成什么?它们又怎样组成哪些小动物?(提醒学生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

  (引导学生观察、尝试、挖切动物的某个部位,并且组成动物,可以调动了学生的多个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②抓住典型,让各组学生介绍自组的动物及制作方法。

  (教师用不同的方式表扬:说得好、做得好、想得好……)

  4、学生再次动手制作,完成1—2件动物作品,巩固制作技能。(独立或合作)

  5、教师巡视、辅导。

  6、学生作品展评。

  ①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让其他学生说说还像什么动物?

  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讲评。

  (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同一种动物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蔬果制作,同一种蔬果可以制作出各种不同的动物。)

  ③说一说哪个小组合作的成果最出色?

  ④谁做的比较有创意?

  7、收拾整理桌面。

  做完作业的同学,请将剩余的蔬果、牙签收拾干净。保持教室地面清洁。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体现了美育潜移默化的教学思想。)

  8、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不满意的地方吗?通过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整体认识。

  9、课后拓展。

  让学生回家后,把洗干净的蔬果再做一个小动物来点缀妈妈的菜,然后请全家人来评一评。

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设计是在尝试上另外一个班后,经过修改而得来的。在第一个班上这节课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如以下几点:1、出示两幅图时,引导得不够细,没有取到较好的作用;2、引导制作蔬果拼接的方法时,只准备牙签,这样也没有拓展学生的思维;3、学生作品展评时,教师讲评的较多,忽略了学生自评;4、让学生用蔬果制作时,教师没有提醒学生用小刀的安全;5、整堂课的时间把握不好,造成了拖堂现象。上完这个班后存在的这些不足,我努力的去探索、研究,将之改进,从而使这节课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次,上第二个班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了看图对比、谈话导入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想像力,接着出示蔬果制作的动物,让学生观察、触摸、拆看,使学生直接的感受到制作动物的方法,并尝试制作探索新的思路。课堂上学生兴趣十分浓厚,一些同学说:“哗,可爱的小猪”、“美丽的小姑娘”、“牛魔王”等,时而大笑,时而窃窃私语,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积极的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已经能够通过观察、想像、探索、体验、讨论评价等一系列实践体验,用各种蔬果制作成不同的动物体验美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使他们能清楚地感觉到艺术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的身边。活动时,人人参与,能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大胆的举出上一节课时存在的不足,及时对下一节课做出调整,大胆的去探索、研究,使这一节课的效果收获甚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27452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