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①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象,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象,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难点:
①指导学生掌握诵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②培养学生丰富想象、联想能力以及仔细观察并表现生活细节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法2讨论交流法3质疑法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童年》是啊,童年就像一首歌,有着轻快优美的旋律,“充满着幻想和好奇的童年生活,真的如阳光般灿烂”,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有属于自己的“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清代作家沈复的童年趣事吧!
二、读“趣”
第一遍,听读——听录音;
第二遍,领读——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跟读——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用充满童真的语调)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学法指导——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比如“项为之强、明察秋毫”
三、析“趣”
1、合作疏通文意。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④以丛草为林(把……当作)
⑤项为之强(脖子、颈)
⑥兴正浓(兴趣)
⑦方出神(正)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驱之别院(赶、驱逐)
4、小结
作者围绕“物外之趣”,写了童年时的三件趣事,表明他观察非常细致,有着丰富的想像力。
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继续析“趣”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2、.第一件是把夏蚊看作群鹤,“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怡然称快”。(拟蚊成鹤)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作大自然;(神游“山林”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作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怜虫惩蟆)
三、赏“趣”:
三件趣事中,你最喜欢那一件?为什么?
四、悟“趣”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象,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五、联“趣”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象,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说说(写写)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象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完成印发的练习题。
7、板书设计
仔细观察
善于联想
想象丰富
热爱自然
保持童心
童趣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观察想象,发展自主想象能力。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内引生活,激趣导入
以猜谜的方式内引生活,调动经验,缩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学生散读,初步把握:
要求在对照注释的基础上,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试读,师生评价:
学生尝试在初步了解基础上读清文句节奏句读。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感知文章的情味并基本会意。
4、师生齐读,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文章:写了“我”儿时的那几件事?
(“物外之趣”三件事:一、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二、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三、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一步研读课文。
2、对小组间提出的疑问等进行互动解读。
四、体验升华,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自身体验畅谈,体验迁移,内化学习成果。
1、挑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说理由。
2、在文句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说想象。
3、通过联想想象,感知“物外之趣”,说发现。
4、交流类似的经验、乐趣,说感受。
5、拓展文本,朗读、讨论、体会成年人的“童心”“诗意”。
五、总结激励 ,结束全文
1、在学习的基础上吟诵读背。
2、收束教学,鼓励总结。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39764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