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走近作者,掌握文体。
2、精读文章,疏通文意。
3、了解写法,体悟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在诵读中体会文本之美。
2、了解写法,体悟主旨 。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采莲曲》做背景音乐:如歌中所唱,在人们心中,莲花,早就和江南中的采莲少女融为一体,它是清雅脱俗的象征,更是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正因为此,历代文人墨客毫不吝啬对它的赞美!让我们来共同回忆咱们学过的与莲有关的古诗吧,老师来说上句,看大家能不能说出下一句!(师)接天莲叶无穷碧,(生)映日荷花别样红!(师)小荷才露尖尖角,(生)早有蜻蜓立上头!非常好!那大家知道吗?在宋代有一个人用另一种文体来赞美莲花的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言简意赅的美文《爱莲说》!
2、走近作者,把握文体
我们来走近作者: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因世居濂溪,称濂溪先生,黄庭坚赞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刚才老师就告诉大家本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哪位孩子能借助课下注释说一下你对这种文体的理解呢?请同学们画出来。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那么大家想一想爱莲说,就是借爱好莲花来论述一个道理!那作者想要论述什么道理呢?让我们边听范读边感悟吧!
3、精读文章,疏通文意
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用笔勾画出不会读的生字词,并结合范读及课下注释标注拼音,用斜线画出每句需要停顿的地方!现在请听范读,听完这么美妙的范读,大家是不是也想试着朗读呢?老师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做准备!先放声自由读,找一找感觉,之后,老师找代表展示读!
非常好!这位同学声音洪亮、吐字清晰但有一个字音老师听着不太准确,你听出来了吗?看来同学们听得真认真!接下来老师想看一看咱们班的男女生能不能试着合作朗读全文呢?男生读第一段,女生读第二段!同学们读得太美了!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经过朗读你能把握文章大意吗?老师想把接下来的五分钟留给大家!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小组,通过分工及合作实现疏通文意的目标!注意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在原文中做批注!五分钟后老师要检测大家是否能疏通文意!
理解文章大意后,老师相信大家能够更好的朗读全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美读文章!
4、了解写法,体悟主旨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那老师想问大家作者爱莲的什么呢?10秒的时间思考,大家一起用原文中的话来说!非常棒!那你能准确地分辨出哪些是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有关吗?从生长环境我们可以看出莲花有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特点,从体态香气看出莲花正直不借助外物、自带香气,从风度气质看出莲花庄重典雅让人敬重!所以作者认为它是花中的君子!那作者写本文的目的只是为了赞美莲花的品质吗?对!还要赞美那些像莲花一样的洁身自好、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美名远扬的`!风度气质上是清高独立人!那么这种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它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请大家批注在课本上!
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20秒的时间思考!对!我们之前也学过这种叫做衬托的写法!以次要事物突出主要事物,在这里是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的与众不同!衬托又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如果甲事物好乙更好就叫正衬,甲事物不好乙事物好,叫反衬。
那么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菊,隐逸者,不与百花争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但为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叹惋)牡丹是富贵者,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权势的庸碌之辈。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未免太庸俗(鄙薄)莲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美名远扬的君子。虽立身污浊尘世之中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赞美)
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描写世人爱牡丹、陶渊明爱菊花来衬托爱莲之人的可贵!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我们也可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自然界里的万千生灵总有一个让你惊叹!如凌寒独自开的梅花、虚心有气节的翠竹、默默绽放的幽兰、历霜愈红的枫叶、长于沙漠的白杨!老师想用两分钟的时间检验一下大家是否掌握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两分钟之后请代表仿写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五、课堂小结
看来大家的听课效果还是非常好的!那么我们这节课到这里就要接近尾声了,本文中,作者以“莲”自喻,托物言志,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人生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剩下的时间我们来看一看今天的家庭作业!
六、作业布置
1、把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翻译全文;
2、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全文;
3、试着写一篇读后感或写一段你心里最想对周敦颐说的话,不少于80字(选做项)。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案例】相关文章:
2.口技教学设计案例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2135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