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内容仅供参考。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能有节奏的诵读古诗,并从诵读中体会到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只是感性的认识,比较模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3)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歌的含义。

  (2)通过背诵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及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与步骤。

  同学们,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里老师将告诉大家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课件出示)

  学习古诗的步骤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大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解诗题,知作者

  1、解诗题。

  齐读课题:题/西林壁,强调停顿,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2、知作者,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三、抓字眼,明大意。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题西林壁》这首诗。

  1、老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感悟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3、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庐山图片,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四、多诵读,悟诗情。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播放庐山游视频)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小组推荐同学班内朗读。

  4、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

  5、配乐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五、总结全文,升华美。

  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141441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