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1
课上下来也碰到一些问题,总结一下,我认为有下面三点思考:
思考一、如何应对孩子提出的关于纸的长短会影响抗弯曲能力的认识?我的理解是孩子能提出这样的观点,他们的前概念是很丰富的,他们对纸的抗弯能力有自己初始的认识与理解,应该值得肯定与研究。所以我将课的密度临时拉大的,将研究纸的长短影响抗弯能力的研究作为演示实验放入课堂教学任务中。
思考二、课本中从生活中来,最后到生活中去的研究任务的安排与实际生活问题思考的活动安排似乎很合理,可是我感觉我在教学中比较生硬,我想这主要是我自身的原因,我对课没有仔细地思考,很多环节的衔接课前没有仔细考虑,导致感觉课上下来有点不自然,主要表现在纸的研究很难与横梁联系起来,学生对横梁和竖梁的认识是很牵强的。
思考三、孩子对纸的宽度和厚度影响抗弯能力的研究,我里面存在不少不科学的问题,就纸的厚度我是将纸对折来增加它的厚度,课后回想起来,觉得还是很不科学的,因为纸弯折后有不少的弹性,弹性也势必影响其抗弯能力,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避免类似这样的情况出现。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2
曾听过人家描述如何上《抵抗弯曲》,说来也巧,今天轮到自已来上了。
按人家的描述,厚度增加后,纸抵抗弯曲的能力应明显增加。为了上课时不出意外,上课前自己学着小学生做了起来。自已学着人家讲的,用相同的纸裁了几张长与宽都相同的纸条,没有垫圈,就用回形针代替。一张纸的厚度时,纸能承受2个回形针的重量,两张纸、三张纸,随着纸的厚度的增加,纸能承受的回形针数几乎是成倍的增加,没有像人家所说的明显的增加!那问题出在哪里,如果用这样的材料让学生做实验,学生根本不能得出教材所期望得出的结论。难道是教材出了问题——有的材料厚度增加了,抗弯曲能力会明显增加;而有的材料不是这样的,甚至增加的量比成倍的数还要少。如果我们按实际操作来得出结论,那与生活中的现实又相背!
后来想想,也许是我们操作上出的问题,可能是书上根本没有明确告诉大家如何操作,结果,这么多的科学教师各自为战,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可想而知的。那操作方面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呢?也许我们用厚一点的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那为什么用薄的纸就不行呢?后来从后面的结构科学中得到了一些启发:把两张纸叠到一起架空与把两张纸粘到一起再架空,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这样,纸的结构发生了完全的.变化,与其说纸的厚度增加使纸的承重能力显著增加,倒不如说结构的变化使承重能力增强得更加明显。
科学教材中往往会有一些模棱两可的东西,老师不容易搞懂,学生更不容易搞懂,这也无形中要求科学教师要多思考、多实践。知道站在人家的肩膀上是好事,但你也要知道这样摔下来会更疼!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3
本节课教学思路很清晰从观察屋顶的横梁和柱子引出课题《抵抗弯曲》,引出研究抵抗弯曲能力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设计实验研究纸梁的抗弯曲能力跟纸梁的宽度与厚度的关系,分析数据发现厚度增加能大大提高纸梁的抗弯曲能力,再回到生活中的横梁使学生明白横梁为什么要立着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纸的宽度、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的实验。
难点是对科学实验变量的识别与控制和运用曲线图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对于重点的把握,我注重学生实验前的充分探讨,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发完成实验,发现了纸的宽度、厚度的增加都能提高纸梁的抗弯曲能力。 对于难点的攻克,我却花了比较多的心思。
科学的课堂应该是科学探究的课堂,在科学探究中学生是主体,在上这个课之前,我也曾经跟学生一起来探讨对比实验中的定量和变量问题,发现单纯的探讨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造成我牵着学生,淡化了学生的思考与探究。而“玩”是孩子的天性。
基于这个原因,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样一个挑战环节:在讲台上用两个磁带盒和一个纸条搭了一个横梁,请学生上来挑战,在老师搭的横梁的基础上只改变一个条件,让自己做的横梁比老师做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同时在挑战过程中认识到了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为后面变量定量的控制奠定了一个基础,教学难点就自然攻破了。
这个课我着重于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和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宗旨是体现科学探究体现学生主体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
1、挑战环节虽然起到攻克教学难点的作用,但所花的时间可以稍微缩短,上来挑战的学生两个就够了。
2、电子白板的运用的确让课堂更加生动,为师生互动搭建了桥梁,但我只让三个小组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写在白板上而忽视了其他小组的实验回报。
3、在挑战环节时间缩短的前提下课堂中的两个实验都可以让学生参与。同时这堂课也让我知道在以后课堂中应该关注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变得生动、充实、有效。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4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关于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厚度的纸上放硬币,比较不同宽度、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增加纸的厚度比增加纸的宽度更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硬币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经过讨论,有的学生说:“两本书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有学生补充说:“纸的厚度、长度不变,垫起的高度不变。”还有的说:“硬币要放在不同宽度纸的中间,纸横梁以接触到桌面作为弯曲标准。”通过讨论,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接着,我让学生先预测再分组实验。随后学生用四张不同宽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
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然后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纸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教学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时,同样先让学生考虑要控制哪些变量,然后预测,最后再实测。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越强。接着让学生比较纸的宽度、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强这两种效果哪个更好一些。学生不约而同地说是增加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更好一些。
为了证明自己的理由,学生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采用了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有的想到了用弯一弯格尺的方法来验证,通过比较和验证学生确实明白了横梁立着放的道理。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展了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从中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对生活的影响,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我能基本按照“猜测——预测——实验——分析数据——总结”这一过程进行教学,目标基本明确;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掌握得较好,这是本堂课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1、深度不够:其一是对每组报告的实验数据差别大的原因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其二虽然横梁的厚度比宽度抗弯曲能力强,但桥的厚度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
2、与生活联系少:学完课后,没有让学生联系生活,想哪些地方横梁是立着放的,哪些地方横梁是平着放的。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总结经验,研究教法,使科学课上得有声不色,让学生真正地喜欢科学课,热爱科学课。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抵抗弯曲》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3844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