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的观测》教学反思6篇
篇一:《云的观测》教学反思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除了科学实验探究外,主要就是讨论这种形式了。通过讨论,使得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但在一般的讨论组织中,往往是学生说个不停,课堂气氛显得空前活跃,其实讨论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在《云的观测》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在讨论前明确讨论要点。作为学习活动中的讨论,应该让学生在讨论前有所准备,让学生独立地尝试着解决问题,以便在小组讨论中有话可说。围绕“云的类型特点”这个讨论主题,先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的云的图片和文字进行辨别,找出其差异。这样,在讨论时,学生就有的放矢,紧紧围绕讨论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讨论活动不但氛围浓,而且效果好。
2、引导学生有效拓展讨论范围。讨论活动不仅应该体现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而且要体现学生间互相讨论的思想和方法,并在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获得自信。假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过大、过难,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就“根据云量多少确定天气状况”这个讨论主题,在上第一个班级时,学生在讨论中陷入了僵局。在根据出示的图片判断天气状况时,学生出现了猜测的现象。后来,我注意了问题的设计逐层推进。
从“判断方法”“各种类型的例图”到“今天天气的判断”,通过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讨论,学生不仅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地理解了所学知识,而且也帮助学生理清了前后知识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条理化。
篇二:《云的观测》教学反思
一、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班级与班级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来展开教学内容。比如有的班级基础叫薄弱,那就要多注重基础教学,有的班级基础较好,那就可以适当地深入。记得在四一班和四二班上《云的观测》时,当我问学生如何根据云量来划分晴、多云、阴时,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来了,但是在四三班上课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理想。因此,原本以为5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拖延了3分钟,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备课和上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创造性工作,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准确地调节课堂。
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馈。当我在教学时常常只顾自己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因此,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似乎听懂了但实际应用时却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了新知识后仍然会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去解题。比如,当我让学生根据云量判断天气时,学生对天气作出判断的根据仍然只是停留在自己原有的理解上。又比如在让学生判断一张积云的图片时,有的学生说是积云,有的说是卷云。对于学生的分歧,我没有加以讲解,没有抓住这个补救的机会,而只是采取了回避的方式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使得学生巩固知识的缓解被削弱了。
三、在室外观察活动中,我觉得自己没有把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的操作说清楚,从而导致学生在室外观察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没有把所要完成的任务做好。
四、当我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时,我发现自己讲的时间太多,而留给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实践的时间太少。从而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单一,缺乏灵活性,未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地改进以上四个方面的缺点,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也更加高效有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篇三:《云的观测》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除了对云量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外,还将研究云的类型,而后者也是教学的难点。
观察天上的云,根据其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我想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作基础,要实现上述目标是困难的,反之,单纯的了解已有的书本知识,没有一定的亲身体验和探究,也是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
因此,我首先在用足用好教材上下工夫,采取阅读法和讨论法理解气象学家是如何给云分类的`。对不同类型的云,我让学生从高度、形状、颜色、云层覆盖的范围、云层可能产生的天气变化等方面对教材所提供的内容作深入地研究,让学生在知识层面对云的分类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为较好的识别云的类型提供帮助。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直接观察到的云,教师提供的云的图片进行分类,学生学以致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并适用于特定的条件,在大力提倡探究学习的同时,也需要“接受学习”为学生带来高效、便捷获得科学知识,直接吸收前人社会实践的科学成果,这就如美国教学心理学家所说,每一个学习者都必须依据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发现,又依据“接受学习”来得到知识信息。
篇四:《云的观测》教学反思
在上《云的观测》这一课前有幸听了周源源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花费了很多心思,包括查资料、备课、制作教具、制作课件。同时,我也在自己的前2个班上过了这一内容,原本以为可以在后一个班上把课堂控制好,大体上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表现和回答。然而,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事情并不是像我想象中那么简单,通过反思,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班级与班级之间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上课时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来展开教学内容。比如有的班级基础叫薄弱,那就要多注重基础教学,有的班级基础较好,那就可以适当地深入。记得在485班和486班上《云的观测》时,当我问学生如何根据云量来划分晴、多云、阴时,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来了,但是在487班上课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理想。因此,原本以为5分钟可以完成的任务拖延了3分钟,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备课和上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创造性工作,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准确地调节课堂。
第二,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反馈。当我在教学时常常只顾自己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因此,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似乎听懂了但实际应用时却说不出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了新知识后仍然会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去解题。比如,当我让学生根据云量判断天气时,学生对天气作出判断的根据仍然只是停留在自己原有的理解上。又比如在让学生判断一张积云的图片时,有的学生说是积云,有的说是卷云。对于学生的分歧,我没有加以讲解,没有抓住这个补救的机会,而只是采取了回避的方式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使得学生巩固知识的缓解被削弱了。
第三,在室外观察活动中,我觉得自己没有把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和具体的操作说清楚,从而导致学生在室外观察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没有把所要完成的任务做好。
第四,当我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时,我发现自己讲的时间太多,而留给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实践的时间太少。从而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单一,缺乏灵活性,未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努力地改进以上四个方面的缺点,让课堂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也更加高效有质,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2813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