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思维活跃,常有不囿于常理的思维光芒闪现,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在《田忌赛马》这一课的教学中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田忌赛马》写的是古代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转败为胜的故事。第一场比赛,田忌三场都输了,第二次比赛,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使齐威王转败为胜的关键的是孙膑。他通过仔细观察,看出大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齐威王骄傲轻敌,它们的比赛规则是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于是孙膑开动脑筋,想到了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使田忌反败为胜。文章结尾言简意骇,耐人寻味,启发我们做事须多动脑筋,广开思路,合理使用力量。这是对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进行培养,对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启蒙的很好的教材。
一、创设动手操作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到协同作用,同步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此,我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次赛马的情况,再学课文,摆一摆第二次赛马情况,要求用最简单的方法。再让学生思考,田忌为什么先出下等马?齐威王赢了第一场后,有可能赢得第二场的胜利吗?如果你是齐威王的话,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参与进去,进行求异思维。知道齐威王也是有可能赢的。再设疑,为什么输了呢?引导学生学文,想象齐威王会得意洋洋地说些什么?
二、创造表达、交流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讨论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思维,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多处使用。例如解决课后第2题:读读下面的句子,再说说这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1)齐威王每个等到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2)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3)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这三个句子体现了孙膑的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三句话的联系,教师可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果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得很多,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后,情况会怎样?再让学生讨论三句话之间的联系,学生及时交换看法,相互启发,便很快地说出: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同时发现“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正是有了这样的发现,孙膑才作出了调换马的出场顺序便可以转败为胜的准确判断。学生在讨论中解决了问题,又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
三、创设动手操作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到协同作用,同步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田忌赛马》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两次赛马的出场顺序,了解现场赛马情况。我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用卡片制作表示田忌和齐威王的三匹不同等级的"马"。在导学第一段和第三段时,再让学生在自己的桌子上排列"马"的对阵情况,然后又叫几个学生到黑板前面边演示边讲解。这样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轻松有趣地明白了两次比赛马的出场顺序,体会到孙膑的足智多谋。
四、指导比较分析,启发求异思维。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常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导学《田忌赛马》第四段时,为了帮助学生懂得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教师先指导学生对两次赛马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次田忌齐威王第二次田忌齐威王
(斗力)(败)上-上(胜)(斗智)(败)下-上(胜)
(败)中-中(胜)(胜)上-中(败)
(败)下-下(胜)(胜)中-下(败)
学生经过比较分析,便很快地说出田忌转败为胜是因为在孙膑的指导下,改变了马的出场顺序,终于以胜两场输一场的战绩获胜。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拓宽训练,启发他们思考:除了这种出顺序田忌能取胜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取得胜利?让学生试着排其它顺序。学生很快地排出另两种对阵方法:
田忌齐威王田忌齐威王
(败)上--上(胜)(败)中--上(胜)
(败)下--中(胜)(胜)上--中(败)
(胜)中--下(败)(败)下--下(胜)
结果:1:2结果:1:2
学生很快又说出从以上排法可以看出,除了第二次比赛的顺序餐,其他顺序田忌都不能取胜。教师再进一步拓宽训练,问道:"假如齐威王也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田忌应当采取什么办法才能保持不败?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求异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
总之,实施主体教育,主要途径是在课堂教学,关键所在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诚心诚意地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具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1283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