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眼自主,创设轻松愉悦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助与提高质量和教学效果。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悬念,如: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把古井比作什么?可见乡亲们对古井有怎样的感情?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觉得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开拓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二、采用直奔中心的方法
先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部分,让师生集中全力解决“1、为什么说古井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2、为什么说古井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说明了什么?”,只要突破了这两个目标,就解决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白了课文内容。在教方法后,我放手交给学生自己去自学,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采用了“放收结合,前后关联”,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很快就能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然后联系上下文,体会感情。这样突破难点,从全文着眼,打破课文原有结构,达到理解疑难问题的目的,又给学生较大的自由,达到共同发展和个性培养和谐统一。
三、创设情境,让课堂洋溢生命活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所以国文教授也须为学童设备一种境遇,引起他们的需求。”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的名篇佳作。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种生命活力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去感悟文中蕴含的内涵和诗意,去品味隐藏在语言文字深处的作者的情意,积累妙语佳句,接受人文熏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借助图画想象。出示挂图后,让学生想象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提水的情景。通过上出现的人物让学生说说“这个”“那个”是指谁?(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并想象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怎么样?
2、借助音乐想象。为了突破乡亲们是怎样不计报酬这一难点,我不但设计了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对话,还设计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先是配上抒情的音乐,接着加上深情的语言,然后让学生根据听到的、想到的进行说话的训练:年轻人、妇女、少先队员分别是怎样拒绝和劝说老人的?可见他们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设计既解决了课文的难点,有突破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目的。
3、借助教学机智展开激烈的讨论。在学习第三段时,一位同学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计划:“老师,老党员的女儿明知父母身体不好,为什么不留下来照顾他们呢?她是不是很不孝顺?”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我马上意识到:一个绝好的教学机会来了,为了更好地把握中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围绕“女儿毕业后父母可能会说什么?父母身体不好,她在外工作能放心吗?为什么?”。学生对这些问题很感兴趣,并很快找到答案:老党员希望女儿能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教学事业,又因为女儿自幼在古井边长大,对生活在古井边的乡亲们很了解,女儿很放心父母生活在这些人中间,自己就能放心工作。这时,学生的心被深深地感动了,不知不觉对乡亲们产生敬佩之情。
四、设计变异性的练习,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思维中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在学习完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请用不同的形式写下来:如诗歌、对联、谚语等。学生们激起创造的思维火花,纷纷写出自己的观点,有位学生写出了这样一首诗:《颂乡亲》学习古井收获大,不计报酬值称赞。清凉可口甜入心,无私奉献我要学。有的学生还引用了《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有的学生写出对联:泉水使乡亲永远成长,关心使老人生活无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1192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