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竹里馆》教学反思
古诗对于学生们并不陌生。在小学时,许多学生因为古诗背诵起来朗朗上口,又不需要理解得太深,大都喜欢上了古诗。但是进入了初中以来,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诵读,掌握一些基本的诵读技巧,还要学会自主理解诗歌含义,至少是简单的意思,以达到鉴赏诗歌的目的。因此,古诗的学习和鉴赏,成了不少学生考试的“拦路虎”。这里我应学校的安排,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准备这堂关于古诗《竹里馆》的诗歌鉴赏课。
本节课,我以朗读作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学习,总体来说,可谓是由浅入深,步步深入。首先,我理清重点,这篇诗歌里有两个词语不好理解——幽篁、长啸,于是我给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请学生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大意,这时,很多能干的学生已经说出了前两句的意思,后两句怎么也说不出,干着急。我在“林深人不知”中“深”和“人”中间打了一个逗号,这时有学生说“因为竹林很深,所以他不知道这里是哪里了?”还好说出了因果关系,对于“人不知”,还需要拆词来解释。我又在“明月来相照”前面加了一个“只有”,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诗人的那种“独处”的情怀,但是关于诗人是“孤独”还是“求清静”,大家的说法不一,我认为在不了解诗文背景的情况下,两者都可以。
此外,我还侧重于,全诗以写景为主的特点,让学生读诗观察景物,分析景物特征,了解写景的顺序和写景的方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手法,穿插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来体会全诗的思想情
感。当然,王维的诗歌要深入挖掘其内涵是很不容易的,诗人的儒家、佛家的思想是不可断章取义的,而这些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即使讲解他们也只能是囫囵吞枣的接受,所以,我在本节课中,对这些难懂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忽略处理。
诗歌教学居然花了整整一节课,不过练就了学生的一双“发现诗歌美”的眼睛,以及掌握一些诗歌鉴赏的技巧,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还要在此方面下功夫。
潼关实验中学:姚 飞
篇二:《说“屏”》教学反思
今天上《说“屏”》一文。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所谓文艺性说明文就是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传播科学知识的文章。文艺性说明文又叫科学小品文,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有科学性、知识性,文笔轻松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本文主要从屏的实用功能与艺术装饰两方面来进行知识普及。
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风格,我将本课设计思路定为:首先,通过阅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确本文中介绍“屏”的相关知识。接着,将在阅读中收集的有关“屏”相关知识的信息进行归纳,按照“屏”的安放地点、“屏”的作用、“屏”的设置方式,这三个方面来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最后,以品析文中引用的诗歌意境为突破口,理解“屏”在艺术装饰方面的形式作用,感受本文生动形象,意境深远,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对“屏”从向往到喜爱的感情线索。计划一课时完成教学。
在本文中,“屏”的功能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实用作用,就是在实际运用中,“屏”工具性的体现;二是形式作用,就是在艺术审美中,“屏”装饰性的体现。从文中的第二、第三自然段的语句中可以看得出“屏”作为工具的实用功能:“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这是屏“蔽”的功能;“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这是屏“隔”的功能;“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这是屏“障”的功能。
而“屏”作为艺术点缀方面的形式作用,在文中没有直接的语句来反映,只是简单从制作材质上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分类,体现“屏”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进一步通过分析文中例举的餐厅、宾馆中令人遗憾的反例,结合在《桥之美》中学校到的形式作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认识到“屏”的大小、形状、色彩、图案等形式也要讲究与周围环境和功能用途的和谐统一,力求给人带来感官和精神上的美感。
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则如何正确设置“屏”以求将其形式作用发挥到最佳效果的总结性评价。“屏”的设置方式是“屏”之所以有别其他事物的关键,这其实是在探究“屏”之为“屏”的根本点。“屏”之所以为“屏”的根本点是什么?这个问题也算是课后研讨与练习一题中第一个问题的升级版,这考验了学生在搜索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提炼关于“屏”的根本点的信息处理和辨别能力。同时,在归纳的过程中学习文本作者如何认识“屏”及如何介绍关于“屏”的相关知识。因此,这是也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综合以上“屏”在实用和装饰两大作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屏”之所以为“屏”的根本点是呈立板状的物件,被放置于室内或者室外特定的位置以起到“蔽”“隔”“障”的作用以及艺术装饰作用。
至此,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的知识方面的内容已经系统而深刻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而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体现了文艺说明文轻松活泼的语言风格。同时,这也和本文的介绍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我们可以通过赏析文中引用的诗词佳句在文中的作用,来进一步体会和感知这种意境美。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秋夕》的诗句,通过描绘一副“秋夜庭院扑萤图”来营造一个闲适的氛围。这在文中的作用是:说明了“屏”在形式作用方面富有诗意,令作者从小就产生了神往之情。而“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则是勾勒出一位深居浅出的闺中女子对错过外界无限美好时光的感慨,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之情。“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则是给人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这些诗句的引用不仅增添了文采,同时也说明他一直在研究“屏”,所以对“屏”的内涵不断的加深,不断丰富“屏”的外延,表现了作者对屏的喜爱。
本堂课基本完成了预设内容,只是时间还是很紧张。下课铃响的时候我们才刚刚结束了对《秋夕》的赏析。后面还预设的有通过“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这三句的认识和感悟来体会闲适的感觉,认识作者对“屏”的喜爱程度越来越深的感情倾向。最后还有通过观察医院屏障的照片,来理解“屏”的魅力不仅在于实用的功能性,还有艺术升华的装饰性。但是由于已经下课,所以匆匆结尾,感觉学生还是意犹未尽,不免让人遗憾。
课后反思,我认为在《秋夕》赏析时过于“任性”,占用了相当的时间。
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想让学生认识到诗句中描绘的场景,体会到诗句中清幽,闲适的感觉,认识到“屏”在作者心中的影响由来已久。可是,当让学生用语言将自己读诗之后的感受呈现时却出现了表达困难。于是,我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的时间,环境,人物和行为四个方面进行品析。希望学生能够了解诗歌品析的方法,让他们在头脑中以画面感的方式将诗句呈现,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不过,这也有利于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发展,用时颇多倒也无可厚非。怎奈自己随心所欲“任性”的毛病又犯了,又将全诗的思想感情啰嗦了一番,还大肆赞扬了本文作者将《秋夕》原本悲凉,寂寞的感情基调幻化成闲适,悠闲的感觉,这种“断章取义”的巧妙之处。这里所花费的时间就是不必要的浪费了,实在不应该。这里能省出两分钟的时间,就能让我对本课做一个完整的收尾。
今天的课程也警示我,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做到精准——主体定位精准,重难点确定精准,课堂语言精准。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1182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