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余秋雨散文中的孤独意识

余秋雨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导语:纵观余秋雨散文创作,从《文化苦旅》到《文明的碎片》到《山居笔记》再到《秋雨散文》和《霜冷长河》,无不内蕴着一种孤独意识。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余秋雨散文中的孤独意识,欢迎大家阅读!

  一

  现代心理学认为:“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社会隔离而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主动的孤独和被动的孤独。前者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文化要求,特意追求心理隔离状态,后者是被迫地不情愿地与他人隔离。”作为当代著名学者的余秋雨,他散文中的孤独显然主要是前者。他以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为主基调,带着深邃的反思眼光穿越历史,在孤独中寻找一种心灵的支撑,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他将自己的精神意绪游历于历史村落、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弱女怪才、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中,“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深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现实历史的重压,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源泉,不择地而出’”。这种实际的切身体验与历史的哲理思辨紧密地融合,浑然一体,最终凸现出对文化的阐释与理解。余秋雨正是在孤独中实现对文化的阐释与理解。

  二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赋予自然山水以沉重的文化反思,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随后的《山居笔记》等转向了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性观照,而《霜冷长河》则更倾向于对世俗人情、现实人生、伦理道德的省觉,但不管风格如何变,孤独意识始终都得到了崇仰。笔者认为其中的孤独意识大致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由宇宙、故乡意识生发的孤独

  《乡关何处》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起笔,指出崔颢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因此,人们总是处于一种无家可归的空荡荡的感觉之中”。乡关何处一问可以说也是由此而来,它超越了一般的感情范畴,上升到了宇宙意识、乡关意识的一种空旷久远的孤独,涉猎人们的归属,人从何处来,怎样把握自己的哲理思考层面,这种孤独朦胧而又清晰、迷离而又深刻。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qiuyu/31200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