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期得以弘扬,至唐代到达鼎盛时期。这种佛教文化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唐代文人的创作。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蒲州人,人称“诗佛”。王维的诗歌创作中有很多佛教诗,据王辉斌先生检核《全唐诗》中王维的佛教诗共计四十二首。《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是其极具代表性的佛教诗之一。全诗共有二十四句,可分为两个部分。从开头到“无有一法垢”为止的前十六句诗皆是在宣讲现实世界的万事万象都是虚无的佛理。而剩下的四句则是在讲“遗米因赠”。笔者主要就第一部分进行论述,以期阐述清楚这首诗所包含的王维的佛性观。其所言佛性观,兹从三个方面简述。
体味王维诗歌中的佛性观,首先要了解王维的生长环境。王维的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梵文音译为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佛教中用来指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著名的在家菩萨。这是因为王维的母亲崔氏就是信佛之人,家庭中的浓厚佛教气氛必然会感染青年时的王维。其弟王缙亦信佛。王维生活的时代社会上崇佛、佞佛风气浓厚,文人士大夫多习佛、好佛。禅宗,尤其是南宗禅的兴起,契合了文人士大夫们的人生观和生活情趣,也与老庄自然无为、退隐适意的人生哲学趋于一致,因此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普遍推崇。“外服儒风,内修梵行”在当时文坛上相当流行。
其次,还需要了解王维的仕途经历。王维在开元九年(721),进士擢第为太乐丞。同年秋因太乐署中伶人舞黄狮子事件受到牵连,贬为济州司马参军。开元十四年(729),自济州离任到淇上做官,不久便弃官隐居。约为开元十七年(729),跟从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佛。后受张九龄引荐为右拾遗,因张九龄被排挤而被贬谪为荆州长史。后几经各地为官,起起落落,终于开元二十九年春辞官隐于终南。因此可以看出王维在遭遇挫折时总是退避回内心世界,佛教禅门便成为其精神寄托之地。也是这些仕途上的坎坷和精神打击使王维一步步走上一条奉佛人世的道路。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wei/263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