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边塞诗有什么特色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唐代是一个诗歌艺术天才成批涌现的时代。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中外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唐代士人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而这些则直接影响着唐文学的风貌。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能将山水田园景象跃然纸上的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也出现了将边塞生活写得瑰丽奇伟的王昌龄、高适、岑参。尤其是王昌龄的边塞诗更是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达到了顶峰,赢得“七绝圣手”之盛誉。
现存的《王昌龄集》共收录诗181首,绝句占了将近一半,七绝占了五分之二。本文以《王昌龄诗注》为底本,共摘出21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其中五言12首(《变行路难》、《塞下曲四首》、《塞上曲》、《从军行二首》、《代扶风主人答》、《箜篌引》、《从军行》、《胡笳曲》),七言9首(《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其中除《代扶风主人答》外其余诗歌均为乐府旧题,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感情是王昌龄边塞诗创作的一大特色。
总的说来,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隐藏于内容背后的则是诗人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有以下几大艺术特质:
一、 意境开阔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为了充分地表现将士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王昌龄把战争的背景安置在青海湖至玉门关这条相距千里的战线,突出战线之长和地域之广,不仅强化了爱国主题,而且使得诗歌的意境异常开阔。又《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以时空作背景,上溯秦汉,下迄盛唐,引出重大主题:谴责朝廷用将不当,斥责边将守备无能。“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借用李广的典故反映了人民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愿望。短短四句二十八字,总结了历史教训,提出了现实问题,意境开阔,气象雄浑。
二、高度的概括力
七言比五言虽只是两字之差,但在内容的丰富及感情的表达方面却难度更大。王昌龄以他卓越的概括能力,于区区四句之中,读者能由其所写推见其未写,由其部分可以推见其全体。
《从军行七首・其五》,写洮河大捷,诗人没有绘声绘色地描写双方激战的过程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只抓住“生擒吐谷浑”这一幕,便完成了对洮河大捷的精炼概括。读者从“生擒吐谷浑”的战果,便可想象出战斗的'激烈和将士们杀敌的英勇,以及胜利后欢呼雀跃的情景。同样,《出塞二首・其二》,诗人只通过“鼓声犹振”、“刀血未干”两个细节,便告诉了我们致胜之速、将士们的武勇超人。
三、情与景的完美融合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①典型意象的选取与独特边塞环境的刻画使得王昌龄的每首诗俨然成为一幅独特的风景画,而画面的深层寄托的则是诗人深厚炙热的情感。这在他著名边塞组诗《从军行七首》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这组诗“可以说所写的绝非哪一场具体的征战,诗人从古往今来的边陲战事中,提炼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再由艺术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它能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的原因”。②在这组诗中王昌龄刻意选取了最能代表边塞风情的事物,如烽火城、百尺楼、琵琶、关山、青海、孤城、玉门关、楼兰、大漠、胡瓶等,使人读后便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广袤苍茫的边塞场景。在这场景之后有反映边人思亲还乡的(其一、其二);有表达对将士们深切同情的(其三);有渴望战争胜利、昂扬斗志的(其四、其五、其六);还有单纯描写塞外战场景色的(其七)。另外,他还善于摄取富有边塞生活特色的场景,具体刻画出征将士的内心痛苦,传达人们共有的厌战情绪。如《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谓将征战之苦写到了极点。驻守边塞的将士们,为了御敌保境,虽已身经“百战”,连金盔铁甲都被漫天的黄沙所穿透,可还是没能归回自己的家国。“终不还”,终不得还也。
刘勰说过:“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人的感情通常是在物的触动下生发的。例如《从军行七首・其三》:“关城拾叶早筑黄,日东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秋塞外,抒情主人公眼前出现了一片荒凉凄惨的古战场景象:塞上关城,榆叶黄落,云沙日暮,尸骨纵横,联想到自古以来的战事,又想起葬身塞外的士兵,因而对不恤士兵的统治者充满怨恨,并提出悲愤的控诉。《塞下曲四首・其二》,在寒水、冷风、平沙、黯日、白骨、乱蓬组成的边塞生活图画中,就包含着诗人的复杂情绪和深沉感慨,既有对历史的咏叹也有对现实的批评,更有对征人的眷念和同情。这样的意境,充分发挥了意的统帅作用,做到了情景交融,情思缜密流畅。
四、丰富的表现手法
纵观王昌龄21首边塞诗,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是他反映上述思想内容的一大载体。具体而言,他善于运用夸张、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充实诗歌意境,如《从军行七首・其四》中的“孤城遥望玉门关”;运用第三人称角度将自身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客观地描写了边地风光及战士的生存状态,如《从军行七首・其一》;同时,大量典故的运用则为诗歌思想内容的揭示蒙上一层神秘面纱,于婉转隐晦间反映出诗人的态度。
王昌龄边塞诗中借用的典故不下十处,《从军行二首・其一》“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借用定远侯班超的典故。“定远笔”《后汉书・班超传》载:“(超)家贫,常为官拥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③后终以通西域之功封定远侯。“将军树”,《后汉书・冯异传》载:刘秀部将冯异“为人谦退不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④以上两句意为虽弃文就武,投笔从戎,但仍未建立功勋;《代扶风主人答》“长铗谁能弹”用孟尝君门客冯谖弹铗而歌的典故,意在说明将士久客无以为家、有情无处可诉的内心;“将军降匈奴”中的将军指“李陵”,《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天汉二年(前99年)秋,武帝使李陵将步卒五千出居延以伐匈奴,单于以兵八万围之,陵力战数日,矢尽援绝,遂降匈奴。”⑤此句借汉事言当朝之事。《胡笳曲》有“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世说新语・雅量》:“刘琨为并州刺史,胡骑之数重。琨夕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皆流涕,人有怀土之思;向晚又吹之,贼并弃围奔走。”本诗借由此典故透漏的是渴望征战胜利,早日归还家乡的情感;《出塞二首・其一》 “龙城飞将”借用卫青、李广的典故,意在说明王昌龄对卓才将领的渴求。《汉书・卫青霍去病传》⑥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至龙城,斩首虏数百。《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塞下曲四首・其四》借用霍去病前后六次伐匈奴的英勇事迹代指立功边塞的将军。《塞上曲》“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场”出自《汉书・匈奴传》,载称:“宣帝本始二年(前72),遣御史大夫田广明等五将军,分别自西河、张掖、云中、酒泉、五原同时出兵以伐匈奴。”⑦等等。典故的大量运用实则是为诗歌主题服务,王昌龄以怀古的“无意”来鞭挞当朝官员的行为,实为精妙。 王昌龄的创作题材多样,除了边塞诗外,还有以《长信秋词》、《西宫春怨》、《西宫秋怨》、《春宫曲》、《长信秋词五首》等为代表的表现宫中女子孤独内心、对女子深切同情的“宫怨诗”;以《闺怨》、《春怨》为代表的描写闺中女子爱情生活,反映其内心世界的“闺怨诗”;以《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为代表的表达对友人思念之情也是在七绝中所占比重最大的“送别诗”(32首);以《甘泉歌》、《杂兴》、《咏史》为代表的“讽刺诗”;以《宴春园》、《龙标野宴》、《殿前曲》二首等为代表的表现饮酒宴会的诗歌;以《听流人水调子》、《河上老人歌》、《题朱炼师山房》等为代表的抒发个人感慨的诗;另外还有《青楼曲二首》这类的“怀古诗”和描写民间妇女形象的诗歌,如《采莲曲二首》、《越女》、《浣纱女》等。题材的广泛正是王昌龄功力深厚的印证。
总的看来,王昌龄是盛唐有较长赴边从军经历并大量写作边塞诗的第一人,他的21首边塞诗以其思想内蕴的深刻丰厚、复杂及艺术的卓绝,大大超越了之前的边塞诗,为盛唐边塞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树立了极高的典范,称他是边塞诗派中的领袖人物亦属当之无愧。
【王昌龄边塞诗有什么特色】相关文章:
7.岑参边塞诗特色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changling/3130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