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是

王昌龄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王昌龄是一位爱国诗人,在唐代非常的有影响力,也为唐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本文试针对其送别诗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审美情趣超然高绝

  审美情趣是一个诗人在一定的文学观念、审美理想等指导下而产生的一种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它具化在诗人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常常表现在对题材、意象、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选择上。王昌龄的送别诗在盛唐诗坛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

  (一)意象继承古人却又独出心意

  1.继承传统意象。古人送别多用杨柳、风月,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在古代因其谐音“留”故多做离别之用,古人在送别之时折柳相赠以表达挽留之意。而“月”因其有圆缺之分有满月残月之别,故此被人赋予团圆和残缺的意象。圆月代表团圆,弯月和残月自然而然的代表着分散、人各他乡。并且在笔者认为,古人由于对太空缺乏了解,只是通过肉眼所见,觉得月晶莹剔透,是一种高洁、纯洁毫无尘杂的意象,故此多喜欢以月与人尤其是自己做比较。以明月表明自己超脱高洁,不受尘事所累,也有在无人理解的时候自慰自己还有明月理解。王昌龄的送别诗中不乏选取月这个意象以表达别离之痛和分手之愁的。如:《送郭司仓》中有:“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的句子,此处作者以明月反衬自己内心的悲苦,以淮水之绿表明主人留客之心殷殷切切,以明月、春潮来表达分别之愁。再如:《送任五之桂林》 中有“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的句子。此处的作者以天下人家共一月的概念表明即使分别各异他乡,我们仍在同一个月亮之下。此处一方面以“月”和“山”对称,另一方面以“月带千里貌”表明自己的慷慨,相隔千里依然同在一片月光之下,好不豪爽。类似意象还有:《山中别庞十》 中的“ 月出寒蝉鸣”、《 送韦十二兵曹》 中的“ 海净月色真”、《 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中的“月明见古寺 ”、《 巴陵别刘处士》 中的“ 月寒江风起”、《送李十五》 中的“ 月影在寒水”、《 送张四》中的“别后冷山月 ”、《 送刘十五之郡》 中的“ 窅窅含楚月”、《 送魏二》 中的“忆君遥在潇湘月 ”、《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二) 中的“ 寂寂寒江明月心”、《 送窦七》 全诗两次写“月”――“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还有《送程六》 中的“武冈前路看斜月 ” 、《 别辛渐》 中的“ 扁舟月色渡江看”、《 送柴侍御》 中的“ 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崔参军往龙溪》 中的“ 秋月孤山两相向”。这些表明王昌龄在选择物象上沿袭了古人的风格,但是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此,他更深入的努力去挖掘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象用来宣泄和附着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善于组合意象,看似十分普通的两种意象甚至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意象,一旦经过组合便生发出许多饶有情趣的境界,耐人玩味。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changling/25801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