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假如有一天没有电话,人们将会感到多么的不习惯。那么你们知道,伟大的发明家贝尔为发明电话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和心血吗?
贝尔,1847年3月出生于英国英格兰爱丁堡市的一个聋哑教师的家庭。从小就对自然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他1871年随父亲迁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后来,他对声学实验发生了特殊兴趣,并着手对声波进行研究。
有一天,贝尔从一个偶然的实验现象中受到了启发。
当他把电路接通或断开的时候,螺形线圈便发出轻微的噪声,这就像莫尔斯电码“嘀哒”的声音一样。
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来了:既然空气能使薄膜振动发出声音,那么,如果用电使薄膜振动,人的声音不就可以凭借电流输送出去了吗?这个想法成了他设计电话的理论基础。
年轻的贝尔当时非常激动。他专程到华盛顿,去拜访久负盛名的电学家瑟夫·亨利。向他谈了自己的发现和设想,得到了老科学家的热情鼓励。
亨利的鼓励给了26岁的贝尔极大的信心和无穷的力量。
从此,他便刻苦攻读电学,这时,贝尔恰巧碰上了18岁的电气技师沃特森。由于志同道合,两人马上结合起来,并从此开始了长期的共同奋斗。
他们反复试验,制作了许多模型,花了2年多时间,实验仍以失败告终。后来,好不容易才制出两台样机,为了检验其效果,便在两个房间装上电线,电线两头分别接上样机,然后两人分别在两台样机面前边调试边喊话。很遗憾,对方的声音是听到了,但不是通过电线传来,而是透过墙壁或从过道上传来的。仪器中根本听不到声音。好心的邻居也很耐心,允许他们的电线穿过自己的房间,并默默地忍受着他俩无休止而又毫无结果的喊叫。嗓子都快叫哑了,可机器并不体贴和理解他们,还是个“哑巴”。
为什么屡遭失败呢?贝尔陷入惆怅之中。
夜阑人静,贝尔望着满天繁星,双眉紧锁,一筹莫展,他想起了老科学家亨利的亲切话语……
“先生,你听!”沃特森从背后呼唤他。
哦!远方传来优美的吉他声,像叮呼的山泉在寂静的夜空回荡,扣人心弦。贝尔定神细听,听着听着,顿然醒悟。他冷不防猛地打击了助手一拳:“有了,沃特森!”
原来,他从吉他的共鸣声中受到启发。他想,肯定是我们送话器和受话器的灵敏度都很低,声音很弱,分辨不清。要是像吉他一样,配上共鸣装置,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贝尔立即设计了一个音响草图,和沃特森一道连夜赶制音箱,一时没有材料,就毁去床板。待制作完毕,黎明已在迎接他们了。接着他们又改装机器,一连忙了两天两夜,直到第三天傍晚,终于把机器全部安装完毕。
俩人尽管三天三夜没有很好休息,但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感到特别兴奋。他们关严了门窗,准备试验了。
贝尔一面调试机器,一面对着话筒讲话。沃特森在另一间房子里屏气静听,也准备讲话。突然话筒里传来贝尔清晰的声音:“沃特森先生,快来呀!”
原来,贝尔在操作机器时,不小心把硫酸溅到腿上,痛得难受,急忙求救。
“贝尔,我听见了!听见了!”
贝尔也听见了沃特森的声音。这就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电话通话。两人欣喜若狂,相互大喊大叫,以致谁也分不清对方在喊什么。
他俩不约而同地放下电话机,冲出门,直奔对方。两人在走廊相遇,眼含兴奋的泪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历史老人在一旁记下了这一时刻:1875年6月2日晚。这时贝尔28岁,沃特森21岁。
他俩在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改进装置,终于在1915年研制成了第一架实用电话机。这种电话仍有一些缺点,如声音不清楚,杂音大,传话不远等。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onghua/1117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