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面说酒价
唐朝酒价几何?现代人大多不会犯傻——唐朝前后近三百年,你问的是哪一年的酒价?下面一起来看看!
历史上,不少人犯过糊涂。在宋朝,不少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争得不亦乐乎。多数人认为,唐朝酒价应是“一斗十干”(铜钱),有诗为证,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干”,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干”,陆龟蒙“若得奉君欢,十干沽一斗”等等。也有人认为,诗人的话怎么能当真?
问题是,为何这么多诗人都言之凿凿?
白居易是唐朝最善写实的诗人,他也明白无误地留下诗句:“共把十干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即便是最善写实的人,难保没有一颗渴望浪漫的心。
也许李白诗名太大、酒名太盛,大家跟着浪漫一把,“秀”一下酒价,也未可知。浪漫的东西,大可不必当真。
唐诗的另一座高峰是杜诗,杜甫与李白比肩,不肯附和什么“斗十千”,他写道:“速来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宋朝的第三个皇帝真宗,对唐朝的酒价很感兴趣,向众大臣询问。结果,众说纷纭,各执己见。独有“滑头宰相”丁谓,举杜诗为证,真宗遂断定,唐朝酒价是每斗300铜钱。因为杜诗中没有表露浪漫情怀,甚至流露出杜甫当时囊中羞涩的窘境。
其实,无论什么时代,商品价格都要遵循市场规律,不会一成不变。《唐书·食货志》云:“德宗建中三年,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值)三千。”通俗地讲,就是为了扩充军费,酒类由官方专卖。1斛卖3000铜钱,1斛是10斗,每斗恰好是“三百青铜钱”,与杜甫所述分文不差。《唐会要》则明确记载,贞元二年,京城斗酒150铜钱,比之杜甫时,已然减半。
附带说一下,唐朝人喝的是酒精度很低的酿造酒,即米酒、黄酒、果酒,而不是蒸馏烧酒,所以,亲朋相聚动不动成斗成斗地喝,就像我们今天喝啤酒。据考古查实,唐朝的大斗容量相当于今天6公升,小斗容量相当于今天2公升。大斗买粮,小斗沽酒。这么小的斗,诗仙李白喝上一斗两斗的,还不是小菜一碟?
拓展:唐诗宋词中的夏天
心静自然凉,夏日去唐诗宋词里走一走,不失为一个消暑好去处。古人那种花木葱茏、长廊幽径、庭院深深、微风绕屋、凉意拂人的夏境,让你体验到一个诗意又惬意的夏天。
“何以消暑热,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这是唐代白居易的'《消暑》,诗人坐在庭院中,室无杂物,心无杂念,凉风自然生。好一个清心寡欲的“诗王”。再看“诗圣”杜甫的《夏季叹》:“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意思是夏夜苦短虽不可改变,但敞开窗户就可享受凉风入眠,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还有“诗仙”李白的《夏日山中》:“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更是造就了一个无拘无束的清凉仙境。
唐代高骈被喻为“咏夏之佳品”的《山亭夏日》,其景撩人:“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站在树荫池塘边的诗人,观楼台倒影,赏水光潋滟,碧波粼粼,忽感凉风掠面,花香袭鼻,一抬头,原来风动蔷薇一院香。是啊,视觉、嗅觉、触觉都得到了满足,人还会不凉快?
一代词宗李清照则给我们描绘了宋代夏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可谓词戛然而止,言意犹未尽。这是词人的闺情词,她时常想起溪亭映日的傍晚,和一群花季少女划着小船,喝点小酒,赏着美景。天色已晚,划呀划,船一头划到荷花深处,扑啦啦的惊起一滩水鸟。有了这么一天,词人就会清凉一夏了。
“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从李重元的这首《忆王孙·夏词》里,可以看到宋代用井水“冰镇”瓜果的先行,那沉浮的果品冰雪般清凉,吃了凉丝丝的,可消暑解渴,躺在竹凉床上,懒绕针线,悠闲午睡。多惬意的午休。
而苏轼的《菩萨蛮·夏闺怨》岂止写景,还写情,用的竟是“回文”手法:“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走进唐诗宋词,大可借古人的心境,觅一份清幽,获一份凉气,那么,这个夏天,你就不会那么闷热了。
【唐诗里面说酒价】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tangshi/4513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