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蜀道难》的创作意图,历来说法不一。要探究李白创作意图究竟是什么,我们得先从李白生平入手。
李白出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出生地是西域的碎叶。年时才华显露,吟诗作赋,广览博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二十岁开始漫游蜀中,登峨眉山,游青城山。开元十四年,二十六岁的李白为了自己人生理想和抱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历游近半个中国的名山大川。天宝元年,四十二岁时,经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至长安。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读其《蜀道难》大加赞赏,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金星精耶?”(《唐摭言》卷七)李白初至京城,为何要拿《蜀道难》给贺知章看?应该求上层的赏识,应该求得太子的赏识。所以从蜀中来知蜀中事的李白,就献上了自己的精心之作蜀中警语《蜀道难》。蜀道难行,入蜀出蜀之人尽知,中央政要皆知。险就险吧,难就难吧,干嘛要大惊小怪、无病呻吟呢?李白要说的蜀地的政治危机的可能性,中央政要会不知道?况且这个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李白,这个自负天生我材的李白,这个想通过终南捷径蓄势待发的李白,决不会只看到蜀地的危险性,更应该是觉察到了唐王朝潜伏的重大危机。藩镇兵重,尾大不掉,国家将出大祸乱!所以贺知章虽惊叹李白的政治敏锐性,也不十分点破,只是叹他为“谪仙人”。表面赞其才(诗歌奇才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实则警示其小心谨慎,以防受挫招灾。由此可窥见,李白写蜀道难,警蜀地乱,暗示大唐危机,那些蜀山险是有象征性的。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证实了李白的政治敏锐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udaonan/576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