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优美的风景的'诗句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风景优美诗句(一)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 杨万里 《小池》
日照香庐生紫烟,谣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 李白 《望庐山瀑布》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飒飒:风声。唐 李商隐《无题四首》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 朱熹《春日》)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风景优美诗句(二)
1、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唐·韩愈《感春五首》
2、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3、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芳菲美盛的花草。——唐·韩愈《晚春》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飒飒风声。——唐·李商隐《无题四首》
6、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听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
7、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唐·杜牧《怅诗》
8、日照香庐生紫烟,谣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汀水岸平地。——唐·戴叔伦《苏溪亭》
1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2、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13、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唐·韩愈《春雪》
14、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一夜风一夜春风。——唐·王涯《春游曲》
1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16、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1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19、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0、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21、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
2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23、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风景优美诗句】相关文章:
1.风景优美的诗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ju/2052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