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原汁原味的中国节。更是一串串深融于华夏儿女骨血里的中国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节散文大全,欢迎阅读。
春节散文大全【一】
曾几何时,我每天上班所经过的那条大街的粮油店忽然挂出了“迎春节精品粮油大供应”的横幅;曾几何时,街上采购年货的人流忽然变得熙熙攘攘,各大商场均抓住时机打出迎春节促销的招牌;还有,打开电视,各大厂家老总的促销拜年词也不绝于耳;新闻联播里关于春运的新闻,多了起来;农民工讨回血汗钱、打击票贩子、民工返乡成了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
就这样,所有的信息都在提示我们:快过年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就要来了!
春节,对于我们中国人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们一提到过年,心里就有几分温馨、几分激动?为什么年关将至,我们的情绪就不由得要波动,我们就想家,就想亲人?还有,春节将至,那些漂泊在异乡和天涯海角的游子们为什么要不远万里回乡?为什么要选在春节这几天里和父母亲人团聚?为什么年关将至,我们就要身不由己地忙碌起来:备办年货、采购食品、礼品,添置新衣,收拾屋子,洒扫庭除,把自己累得直不起腰来?为什么在新年里,我们总想把焕然一新的屋子和清清爽爽、精精神神的自己呈现在亲友面前?
不必问这么多为什么了,大概过年的习俗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和血液里了,这是老祖宗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啊!
既然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与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那么春节的意义是什么呢?过年的精髓又在什么地方?
“东方风来满眼春”。春节总是和春天一起来到人间。风儿慢慢的变得柔和了,阳光慢慢的变的明媚灿烂起来,小河解冻了,潺潺地流淌着,花草的根在地下蓄积着力量,等待着和春雨、春风的约会,等待着“万草千花一晌开”的时候。季节的舞台上悄悄地变换着角色,大地正在酝酿着绿色的梦。因为春天就要来了!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天是美丽的、是令人憧憬的,当然也是值得庆祝的季节,而春节总是和春天同步,这大概就是春节值得庆贺的一个自然原因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首先春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春节到了,那些身在天南海北,异国他乡的游子们也要收拾行装,不辞辛劳、不远万里地回家过年。回家过年的主要意义就在于能和父母亲人团聚在一起,吃几顿团圆饭,叙叙家常,共享天伦之乐。
就这样,浓浓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就在春节这一段特殊的日子里得到了升华。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当然,春节也是辞旧迎新和喜庆的节日。
按照传统习俗,在春节前夕,我们要洒扫庭除、张灯结彩,置办新的衣物,采购年货,使处处呈现出一片热闹繁忙的迎接新年的景象。
在大年三十,我们要在门框上张贴红红的春联,在门板上贴上大红的门神,在窗户上贴上红红的窗花,在门前挂上大红灯笼;在大年初一,很早我们就要燃放鞭炮,然后要穿上新衣,向自己的长辈和同族人中的长辈拜年,还要向那些给我们拜年的孩子们发压岁钱。见了人,不管是谁,都要互道一声“您过年好!”大家都图个喜庆和吉祥。
喧天的锣鼓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新家新人新气象,到处都是一派辞旧迎新的景象。
让笑意洋溢在你的脸上吧,勤劳质朴的中国人啊,在这节日的氛围里,谁能不露出舒心的微笑呢!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除夕夜的守岁和吃团圆饭是我们过年习俗的一个重要节目,也是体现团圆和亲情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家人围着红红的炉火,吃着水果瓜子,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叙着家常,让暖暖的热流和浓浓的亲情洋溢在四周,大家以虔诚的心情等待着午夜的那一声钟响,期盼着来年的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作着虔诚的祈祷,祝愿明天会更好。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这是世界上第一副春联,是后蜀皇帝孟昶为庆春节而作,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源自春节这一传统习俗的春联,是对诗词的一种发展,在其固有的格式和韵律中传递着美好的祝福和节日的喜庆,这一中国独有的文化形式,当然也是春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春节这举国同庆的日子里,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城里乡下,家家户户都张贴着红红的春联,春联上写满祝福、写满希冀、写满豪情,13亿人的国度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抒写着自己的喜庆情怀。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也是新的一年的开端。在除夕夜里我们悄悄许下一个愿,默默在心里种下一个梦想,然后在大年初一,在新年的这个开端,我们就要做出计划、做出安排,然后付诸实施了。
站在新年的起点上畅想未来,“无限风光在险峰”,一个美丽的梦在前面招引着我们,我们更多的是意气风发和信心百倍啊。
春节,龙的传人最看重的节日。由于太多的文化积淀和太多的风俗沿袭,使得春节在我们每个华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不用多问了,也不必反思了,既然老祖宗已经给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喜庆和祥和的节日,那么就让我们按照传统的习俗来快快乐乐地过年吧!
虽然世界在变,生活的节奏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但追求真善美的目标不会变,美好的东西总是值得人们去追求的,因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
春节因它自身独有的美学价值得以沿袭几千年,在洋节对我们传统节日的冲击愈益加剧的今天,我们龙的传人有责任将我们美好的东西、美好的传统习俗发扬光大。
那时候,外国人在过完了一个圣诞节之后,可能还等着盼着过春节呢!
春节散文大全【二】
季节推开腊月的大门,春节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古典女子,插一枝大红的灯绒花,迎着飘舞的瑞雪,走进五谷丰登的农历和乡村古老纯朴的风俗,在庄稼人的心坎上做窝筑巢。闪光的镐头和弯把犁,大汗淋漓的农事,躲在粉刷一新的墙角憩息。裸露金黄牙齿的玉米棒、鲜红的辣椒串和粗犷沙哑的播种谣挂在屋檐下,打探春耕的消息。辛勤劳作一年的庄稼人忙着赶集上店、置办年货。精明强悍的小伙子和花枝招展的姑娘,系上红绫绿缎的长腰带,风风火火地练习踩高跷、耍旱船。孩童们高举五颜六色的灯笼,等待火爆爆的鞭炮爬上竹竿梢……腊月,是山乡一年中最兴奋、最劳神的日子,也是庄稼人一年中最闲暇、最疲倦的日子。
春节,一个在古老中国传承几千年,备受中国人重视的传统节日,在中国人心目中显得十分神圣而高贵。
春节,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传说在远古时代,“年”是种非常凶残的动物,长期生活在海底,每到除夕夜就成群出来觅食,所到之处,人畜无一幸免!所以,每到除夕夜前,在外打猎的亲人都争相回家与亲人团聚,躲避这场灾难。人们利用“年”怕火、怕红色、怕响声的弱点,在除夕夜穿起红衣裳,家家贴上红对联,燃放爆竹,于是“年”便逃之夭夭!这办法、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内容大都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禧接福、祈求丰年,形式也带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
春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经过年代的更替和岁月的洗礼,顽强地生存保留下来。它记录着前辈与自然抗争的历史足迹,象征着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流淌在中国人血管里、刻在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东西,是全体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的共同精神殿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草木萌动复苏,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万物葱茏。当新春来临,必然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将至,家家各有期待,人人怀揣心愿,以看似雷同的形式和方式,迎接各自心目中的新年。
春节,是中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人们无论旅途多么遥远,总把颠簸和疲倦捆进鼓囊囊的背包,在年夜钟声敲响之前,走进一副火红耀眼的春联,走进亲人特别是父母那殷切期盼的眼神。腊月三十除夕夜,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家庭温暖、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子,早已拿着香火或烟卷,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那响声……转瞬,伴随清脆的钟声和辞岁的仪式,旧年历已翻完最后一页,春天一步踏入新的年历,大家翘望岁月的金锤迈着急促而坚定的步子,跨越二十四节气,敲响老老少少增岁添寿的庄严时刻。争相点燃鞭炮,挑旺炉火,温热老酒,守住勤劳善良的美德和五彩斑斓的期冀,渴望一年望不到头的好收成、好运气。
庄稼人与土地生死相依,自古是一对孪生的亲兄弟。如今农家的日子恰似见风就长的紫色豌豆花,互相憋着劲,攀比长势和高低。因为劳动,才有平凡而壮美的生命和享受快乐的权力,才有甜润脆亮的歌声和甜蜜温馨的节日。
一年奔波,端午节你可以不回家,中秋节也可以不回家,但到了春节,无论天南海北、老人孩童,不分年龄、性别、地域,人们都千里迢迢地回家,停靠在温馨的家庭港湾。春节时,在神州大地,在全球所有华人聚居地,大家共同欢聚和兴奋!这就是年的魅力,彰显出一种神奇的魔力。
网络化与地球村的时代,“人远天涯近”。社会更需要有一个情感交流与亲情汇聚的节日,调适心情,丰富生活。春节给我们提供了回归传统与祖先对话的机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交流的增加,春节的影响渐渐大起来了。由于春节倡导和谐、和美、团结、愉快、欢乐的主旨,与当今世界人民盼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相契合,可以说不管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有中国人的足迹,就有春节存在,扭中国秧歌,赏欢快锣鼓,看彩灯闪烁,观龙狮狂舞,听爆竹惊天,品礼花绽放,书迎春桃符,吟诗唱歌,吃团圆饭、春晚联欢……到处洋溢春节的味道。
中国春节,已愈来愈全球化和国际化。它是全世界珍存下来不可多得的古老而传统的民俗,这一文化遗产的独特光芒,正让人类共享着亲情的温暖,团聚的欢乐与和平的幸福。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1747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