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正是人们吃豆渣粑的时候。此时此刻,每当看到歺桌上琳琅满目的美味佳肴,我就想起了家乡味道鲜美的豆渣粑。
豆渣粑,也称霉豆渣,是头年冬天做豆腐时,把剩下的豆渣,用手做成跟烧饼一般大的粑粑,放在簸箕里,盖上稻草,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放上十天半月,让它长满白色的茸毛后,豆渣粑就霉成了。此粑鲜美、豆香味浓,可搭配鱼类、肉类等原料做各种美味佳肴,也可单独做菜,还可以煲汤,是营养丰富的风味豆制品。
打从小记事起,在我们农村,每年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用来炸豆腐角,蒸豆腐丸子,将多余的豆腐做成腐乳,把剩下的豆渣霉成粑,挂在屋粱上,让它自然风干。制作腐乳时,先将豆腐切成小块,放在簸箕里,同样盖上稻草,等上霉后,再拌上红曲,撒上适量的食盐,放在扣坛里,扣上盖,装上水,半个月后就腌制成腐乳,一坛子咸腐乳,足够全家人吃上大半年。
上世纪六、七年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生活非常困难,特别是兄弟姐妹多的家庭,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解决,别说美味佳肴。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四季吃不到鱼肉,每天不是白菜、萝卜、咸菜,就是咸菜、萝卜、白菜“老三样”,只有过年才能见到荤,平时炒菜锅底都见不到油,水煮盐拌的,个个吃得面黄肌瘦,像个皮包骨。那时候,啥都金贵,更别说是荤菜,有“老三样”吃就不错了,不像现在,天天大鱼大肉的,只有勤快的人家,才能吃到腌菜、腐乳、豆渣粑。
七十年代初,我上中学住校,每个里期天下午到校前,母亲总是在我黄书包里装上两罐头瓶咸菜,不是腌菜,就是腐乳或酱豆,来解决一个星期的下饭菜 ,学校食堂里虽有3分钱一份的大白菜,囊中羞涩买不起,只能啃咸菜,吃得人眼花缭乱,昏头昏脑,口鼻生疮、发裂,只有星期六休息回家,母亲才会用豆渣粑炒青菜打打牙祭,或者做一碗鸡蛋汤改善改善生活,平时上学是吃不到青菜的,尤其是新鲜的豆渣粑。
豆渣粑,儿时的最爱。长大后,步入社会,走南闯北,到过许多地方,吃过许多豆渣粑,都没有母亲亲手做的豆渣粑好吃,因为家乡的豆腐是用石磨碾出来的,豆渣粑又是经过稻草自身的毛霉菌发酵而成,它口感好,香味绵长。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物资丰富了,各家各户不再做豆腐,既使做一桌豆腐,也把豆渣倒掉了。现在,村里能做豆腐的人为数不多,会霉豆渣粑的人甚之又少,要吃豆渣粑就到巿场上去买,其味道越来越差,根本吃不出一丝鲜嫩的滋味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anwen/14796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