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聚焦“PM2.5”》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聚焦“PM2.5”
(1)在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中,雾是重要的审美意向。神秘、迷离、缥缈的雾,其美妙难以描摹却令人神往。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那些被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雾,在现代都市里已渐行渐远,如今笼罩在城市里的所谓的“雾”更多的是“雾霾”。于是一个原本陌生的词——“PM2.5”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2)什么是PM2.5?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它是构成雾霾的主要物质。
(3)PM2.5的来源很广,包括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人为来源首先是直接排放的PM2.5,其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其次是在空气中间接转化的PM2.5,其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等。此外还有其他的人为来源,主要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等。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等。
(4)PM2.5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医学专家认为,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它的直径仅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从而引发咳嗽、哮喘、呼吸困难、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的疾病。PM2.5还会与身体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从而影响血液的输送,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等严重的心脏疾病。此外PM2.5中的某些成分还会使人体产生病变,从而诱发癌症。
(5)面对越来越超标的PM2.5,在雾霾天气下我们该怎么做呢?在中等和重度雾霾天气下,近地面空气中积聚着大量有害的气溶胶粒子,因此,抵抗力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易感人群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外出,需带口罩。早晨空气质量较差,此时最好不要锻炼,锻炼时间应选择空气质量好、能见度高的时段进行,同时也应适度减少运动量与降低运动强度。(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12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头从被文人墨客吟诵赞美的雾写起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请你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什么是PM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对雾霾天气的方法
小题3:第4节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请提出两种治理PM2.5的具体方法。(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文章开头从雾写起,吸引读者(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PM2.5。 (2分)
小题2:PM2.5的来源 PM2.5的危害
小题3: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方法各1分,共2分),具体形象地突出了PM2.5的粒径小(只答“说明了PM2.5的粒径小”也可,1分),不易被人体器官阻挡,容易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只答“容易造成对人体的危害”也可,1分)。
小题4:①植树种草;②控制工业废气排放;③少开汽车,选择绿色出行。(三点,各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文章开头的作用,做此题时只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很容易可以得出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对全文思路与结构的考查,在做此题时要结合全文,分析出清楚的结构,再概括每部分的要点。由所给前后两个示例可以将开头结尾找出,然后将中间部分分为两部分即可,仔细阅读中间部分,很容易可以看出主要讲了说明对象的来源与危害。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做此题时首先要判断说明方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由划线句中“2.5微米”和“1/20”这两组数字,很容易可以判断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句中将“粒径”与“人的头发丝”进行比较,明显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然后结合二者的具体作用进行分析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结合文章内容谈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即可。此题问的是治理的具体方法,所以必须是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不能过于空洞,浮于理论。
【《聚焦“PM2.5”》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qita/22845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