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故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其他类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唐】韩偓

《故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

  掩鼻计成②终不觉,冯驩③无路学鸣鸡。

  【注释】

  ①韩偓: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②《韩非子》的故事: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③冯驩: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得益脱身。

  ⑴故都:指长安,原是唐的都城,朱温时迁都洛阳,所以诗人称长安为故都。

  ⑵想:一作“望”。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⑶“上帝”句:上帝看到这种景象也不敢自信,也会迷惘。深疑,深深的怀疑。

  ⑷侵:进入。池籞(yù):指宫庭中的池塘。原来宫庭中的池塘上面编扎竹条,用绳结成网状,使池中的水禽不能飞出,外面的野鸟也不能飞入,这叫池籞。

  ⑸宫鸦:原来宫中的乌鸡。女墙:宫庭中矮短的墙头。

  ⑹天涯烈士:作者自指,也是泛指不为朱温势力所屈服的人们。

  (1)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前人评价韩偓的诗“悲而能婉,柔中带刚”,请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前四句运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遥想中的故都长安的荒凉破败景象:杂草丛生、塞雁侵住,宫鸦犹啼。诗歌一开始就笼罩了一种凄迷悲凉的气氛,寄寓作者对家国将亡的无比哀痛之情。

  (2)前四句采用情景交融、虚实相成的手法暗示政局的变化,表达内心的沧桑之感;5、6句一个“空”字、一个“必”字更是气节刚烈,笔力劲拔,表达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愤慨与无奈;末二句借用典故,借郑袖愤怒揭露朱温阴谋夺天下,以冯驩自况表达自己无力回天的深沉感喟。感情激越,哀感沉绵之中自有一股抑塞不平之气,跌宕起伏,撼人心魄。

  译文

  想起长安处处草萋萋,上天对此也迷惘怀疑。

  野外塞雁偷入宫中宿,宫院乌鸦留恋矮墙啼。

  天涯壮士白白空流泪,无辜死者饮恨悔没及。

  阴谋让成大权已旁落,可叹自己不会学啼鸡。

  创作背景

  唐末,河南宣武节度使朱温控制了朝廷。为了便于实现其夺权野心,于天祐元年强迫唐昭宗由长安迁都洛阳。同年八月,弑昭帝,立哀帝。又三年,废哀帝自立,唐朝就此灭亡。韩偓深得昭宗信用,在迁都的前一年被朱温赶出朝廷,漂泊南下,最后定居福建。这首诗是他流离在外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

  赏析:

  《故都》是唐代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诗人伤悼长安成废墟,慨叹故国之沦亡,抒发作者对劫国者无耻行径的愤慨,表现他对唐王朝的忠诚及对故国的眷恋之情。

  韩偓用七律写过不少感时的篇章,大多直叙其事而结合述怀。这首诗却凭借想象中的景物描写来暗示政局的变化,情景交融,虚实相成,在作者的感时诗中别具一格。

  诗篇开首即从朝廷搬迁后长安城的荒凉破败景象落笔。“草萋萋”,虽只寥寥三个字,却点明了物态人事的巨大变化。往昔繁荣热闹的都城,而此时满是废台荒草,叫人触目惊心。长安城的衰败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先兆,诗人对此怀有极深的感慨。这里虽没明说,但领头的“遥想”一语,倾注着无限眷恋关注之情,弦外之音不难听出。下句是说连高居天宫的上帝见此情景也会深感迷惑,这固然是为了突出都城景物变异之大,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不安。整首诗一上来就笼罩了一层凄迷悲凉的气氛。

  次联承接首句,进一步展开故都冷落的画面。池籞,平时上面网以绳索,禽鸟无法进出。塞外飞来的大雁已侵入池籞住宿,这就意味着宫殿残破,无人管理;而园中乌鸦犹自傍着女墙哑哑啼鸣,更给人以物情依旧、人事全非的强烈印象。前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此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这样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点面结合,深切地反映了作者想象中的故都近貌。

  第三联开始,转入正面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当时诗人尽管流寓在外,心仍萦注国事,面临朝政的巨大变故,痛感自身无能为力,其衷怀的悲愤可想而知。“垂涕”而又加上一个“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下句的“地下强魂”,指昭宗时宰相崔胤。他为铲除宦官势力,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朱温掌握之中,自己也遭杀戮。此句是说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韩偓与崔胤原来关系密切,这里插叙崔胤被害的事实,是为了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愤慨之情。整个这一联抒情激切,笔力劲拔,接续前面的寥落景象,犹如奇峰突起,巨波掀澜,读来气势一振。

  尾联归结于深沉的感喟。“掩鼻计成”,用的是《韩非子》里的故事,这里借指朱温伪装效忠唐室,用阴谋夺取天下。末句诗人以冯驩自况,慨叹自己没有像孟尝君的门客那样设计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办法。这一联用典较多,但用而能化,不嫌堆砌。叙述中,像“终不觉”、“无路”等字眼下得沉重,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引证古事而能具有活生生感染力量的重要原因。

  诗的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前半凄惋,后半激越,哀感沉绵之中自有一股抑塞不平之气,跌宕起伏,撼人心魄。前人常说,韩偓的感时诗继承了杜甫李商隐的传统,沉郁顿挫,律对精切,这是不错的。但韩偓尤善于将感慨苍凉的意境融入芊丽清新的词章里,悲而能婉,柔中带刚,又有他个人的特色。此篇似亦可以见出其风格的一斑。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qita/172899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