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

琵琶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导语:琵琶行公开课的教案内容有哪些呢?琵琶行公开课的教案有哪些教学换环节呢?琵琶行公开课的教案有什么教学目标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琵琶行公开课的教案,欢迎阅读!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重点鉴赏课文第二节。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及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重点

  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讨论探究法

  2、对比阅读《听颖师弹琴》中的音乐描写。

  教学设想

  《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音乐美。 最后对比阅读及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雨

  让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二、 重点鉴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

  1.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讨论: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

  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点拨:作者用雨声和儿女私语声来摹拟琵琶的急骤和细柔,表现了一种变化;又用珍珠落玉盘的的声音摹拟琵琶时而清脆圆润、轻快舒徐的特点。

  讨论:以声来喻声,这样的音乐演奏出了琵琶女曾经怎样的生活经历和情感?

  点拨:这时的音乐是清晰而明快的。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

  间关莺语花底滑

  点拨: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点拨: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点拨:“悲愤曲”,是乐曲的高潮和曲终.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

  总结: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

  三、诗琴达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急雨声、私语声、

  珠落玉盘声、黄鹂声、———→ 貌美才高,春风得意

  泉流冰下声 ——————→ 年老色衰,幽愁暗恨

  水浆迸声、刀枪鸣声、 ———→ 空船独守,愤懑不平

  裂帛声 ————————→ 曲终心裂,痛不欲生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 —— 音乐 —— 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四、对比欣赏: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颖师:西域僧人,“颖”是其名,“师”对僧人的尊称。②昵昵:亲昵的样子。③蛴攀:登攀。④丝篁:丝竹等弦乐器,这里借指音乐。⑤滂滂:流淌的样子。⑥诚能:确实擅长(弹琴)。⑦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热,忽忧忽喜。

  [阅读提示]

  《听颖师弹琴》一诗在音乐的描写上也十分地成功,试与《琵琶行》作一比较分析。

  [参考解说]

  相同:1.两诗均运用了“以形喻声法”。在描摹琴声的时候都能以形喻声,赋形于声,特别是比喻句的反复运用,形象地描绘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琴声巧妙地转换成有形的立体的视觉形象,使人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2. 都运用了“以情传声法”,将自己的倾听的感受写进去,并传达给读者,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

  3. 都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法”,均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衬托为辅。

  不同:1.《琵》诗不仅描写了琵琶女弹唱的起始—发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而且对弹唱的每一个阶段均作了声声入耳、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听》诗虽也写出琴声时而高扬、时而低沉的节奏感,但没有对颖师整个弹琴的全过程作具体的描写。

  2. 《琵》诗的设喻角度是多方位的;而《听》诗主要是从视觉设喻。

  3. 《琵》诗不但写有声,也写无声,声中有情,声情并茂;而《听》诗主要是摹声。

  总之,两诗对音乐的描写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能曲尽其妙,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

  比喻、善用拟声词和叠词、侧面烘托

  六、小结:

  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pipaxing/28853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