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全词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种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1
这首词是写闺情的。这首词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
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红藕香残”是以点代面的写法,因为荷花既已凋谢,其它草之花就更难见到了,这就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再深一层说,季节的变迁,还会使女词人产生丈夫离家日久的感觉,使她觉得孤独寂寞。
“玉簟秋”,也不止是说天气变凉,跟她独守空房关系倒更为密切,也是表现她的孤独感的。于是她想到了一个排遣寂寞的方法:“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个“独”字用的很妙,这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同去划船该多么快乐啊。
正因为如此,她人在船上,心里却仍然想着丈夫,想到丈夫的信该到家了,甚至猜到信中会告诉她归来的日期,这又给予她很大的安慰。这样一想,她仿佛觉得自己身处西楼上,望着天上的月儿,在计算着丈夫离家的日子。
忽然间,女词人又回到现实中来,“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写她在舟中所见。花飘水流,是物的自在之态,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
词中“自”字也很妙,女词人移情于物又转过来借物抒情而炼字,表达了韶光易逝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把夫妻双方合在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刻的心情,是女性的细腻处。
但这不过是一种铺垫,词的主旨其实落在最后两句上:“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这是女词人特有的深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2
此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了全篇。上半句的“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的“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全句的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了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不但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不但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受到后世词评家的极力赞赏。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的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了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舟中所望、所思;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的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了雁足传书的遐想。
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
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3
“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即盛开的荷花,荷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名。其亭亭玉立的仙姿为人们所钟情,有荷花仙子之称。深秋,乘着游船,在湖中飘荡,只见荷花抗拒不了秋天的萧杀,已失去了美姿,但仍残留香气。玉簟,即华美的竹席,船上华美的竹席让人感到了秋天的凉意,季节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换。秋天是催生离愁别绪、感慨良多的季节,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的此句为全诗开宗明义,概括全诗的时间、景物和情感,隐含浓浓的秋愁和对春意即美好过去的留恋。又隐含一种既往不可追的无奈之情。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轻解罗裳”这句又再一次强调季节的转换,此句虽没有点明解罗裳换上秋装,但我们明白,她这一次泛舟而游,衣着也随季节变化了。“独上兰舟”重点突出“独”,即孤独。注明原来是有伴而游,如今独自一人。一种悲秋加上孤独感,增加了作者对处境和心境的悲愁。
接下来点明愁从何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锦书即书信,鸿雁寄书,即是古代十分远古的手段,也往往是将无奈之情相寄托的一厢情愿,首信无凭的巴望和幻想。作者在西楼居所盼到天黑月亮,凄清的月光照亮绣楼,等到雁字回时,有否得到书信却不得而知,作者望空寄情的心情和景况刻划得如此深刻。一个盼字在这句里委婉而存。
下阕,作者把对亲人的想念和无奈的情怀进一步和盘托出。
“花自飘零水自流。”“自”注明花的飘零和水的流动都是自然规律。所谓“青春易老,时光易逝”。“人与花一样都遵循自然规律变化。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里作者进一步道出了他的愁在于“相思”。这首词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新婚后离别之情的披露。
“此情无计可消除”别后的相思之情,无法消失排遣,进一步注明李、赵二人爱情的炽热。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竭力控制感情,努力排遣相思之苦。迫使眉峰舒展,可相思之情又立即涌上心头。
作者在这首词中,触景生情,见物生情,寄情景物,盼雁传情。自白相思难排遣,无法躲避。一个情字,抒发自己对丈夫的爱,感情一波又一波,由隐而露,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层层递进。让人一读三叹,心随之起伏,深受感染。
在过去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以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可谓多矣,李清照《一剪梅》词,就是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她的词不但表达深挚的爱,还表达了她对美好感情的执着追求和忠诚。这种性格和精神与她那“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句同出一炉。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4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liqingzhao/1235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