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电视节目,正值音乐电视播放民乐曲,是耳熟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舒曼的音乐配以美丽的画面,再次引起欣赏兴趣。《春江花月夜》本是古代乐府《吴声歌曲》名,曾为古代帝王表现宫廷生活的乐府题目。据史载,陈后主(陈叔宝)、隋炀帝(杨广)都曾经创作过《春江花月夜》乐府,只是,陈后主的《春江花月夜》原词已经失传,而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原词则保存了下来,其词曰:“暮江平不同,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词意表现出一幅春江月夜花林流水的美妙图景。后来,《春江花月夜》乐府题目逐渐成为后代文人的诗歌创作形式,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春江花月夜》应该说最为著名,其用这一乐府题目创作的《春江花月夜》,将春江月夜花林流水的情景表现到极致,因而引起后人很高的评价,认为它“以孤篇压倒全唐”。它细腻地描写了春江、流水、月夜、花林的美妙景色及在此美妙景色之下游子思妇的悠悠情思,是一首景中有情,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赞歌。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已经不是乐曲,只是借乐府题目创作的诗歌,吟之咏之欣赏之,让人从中领略到明月清风下的江水花林之美妙景色,也品味出委婉缠绵的相思情怀。
电视机前,倾听优雅的乐曲,静观美丽的画面,字幕标出乐曲的演奏介绍表明《春江花月夜》是由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而来的。对于《夕阳箫鼓》,也曾欣赏过,也从电视的字幕上知道《夕阳箫鼓》是根据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意境创作的,但是,最后字幕还是表明,乐曲的意境是描绘春夜的静谧、江面荡舟、花影摇曳的春江景色。《春江花月夜》则是现代人于1935年在《夕阳箫鼓》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从琵琶曲演变成缠绵悱恻的民乐合奏曲,而从《春江花月夜》的曲名称及音乐电视所配以的画面分析也感觉到,乐曲所体现的是春天迷人的景色和缠绵的情思。而欣赏音乐电视《春江花月夜》,不管从乐曲的旋律,还是从美丽的画面看,由《夕阳箫鼓》改编而来的《春江花月夜》当然也不能离开原来的意境,其所表现的都是“春”:乐曲先以乐队和声背景,以琵琶由快渐慢的挑弹拟鼓声开始,然后是箫管以轻巧的打音吐唱旋律随之,两种乐器,一种颗粒型的拨弹短音,一种绵长型的吹奏长音,随着音响对比,电视画面上则展现了春江之上动与静的图片镜头。这样的乐声配合镜头画面,则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中的“春江”的意境非常吻合:诗歌开篇就点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写的正是春天悠然的景色。而随着音乐的推进,各种乐器错落有致的配合,乐队进入全奏,随着乐曲委婉的旋律,流畅的节拍,春江上微波荡漾的美妙情景随之得以全面地展现。这就已经完全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中所描写的画面,电视画面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拍,微波荡漾的春江画面及春江的宁静景色细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音乐电视的最后配以的画面则是一幅水面浩渺江水空濛的镜头,这也正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结束诗句“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夜风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电视机前聆听赏心的乐曲,细嚼悦目的画面,仿佛也身处春江花月夜的境地:春江之上,夜色宁静,微波荡漾,花好月圆,心情此时得到了净化。聆听乐曲《春江花月夜》,咀嚼古诗《春江花月夜》,感动着悦耳的乐曲,吟诵着感人的诗篇,陶醉于动人的画面,听之吟之并观之,由不得赞叹:棒极了!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chunjianghuayueye/586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