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读后感一
小时候,我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免不了闯祸,免不了挨打。时间久了,挨打似乎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仪式。原因有很多,例如作业不写啦,将同学的鞋子弄坏啦……每次挨过打后,我都会出奇得安分,可过了几天,身上的细胞又活跃起来。次数变得越来越多,我学会了反抗,一次次地挨打成了伤害感情的工具。
也许那时无知,困惑的我并不能明白一次反抗会给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身体带来多大的伤害。我只知道自己被打得委屈。也许正如毕淑敏所写:“打与不打都是爱。”不打只能说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好,教育方式好。打也不能说明什么,天下所有用手打过父母的孩子都只有一个动机:希望自己的孩子好。
我看过一部名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影片中我记得这样一个片段:一位母亲的女儿的腿被压在水泥板下,在营救过程中,一名战警因为余震而牺牲了。一旁号啕大哭的母亲似乎突然间醒悟,带着眼泪的她颤抖着走到医护人员的面前对医生说:“你们锯腿吧!将来孩子长大了,让她恨我吧!”这位母亲明白自己的女儿失去双腿后就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成长,可是她却做出了这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决定。
所以说不到万不得已,父母才会动真格。如果哪天父母生气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换位思考。父母的心都是肉做的,用针扎进去都会疼,我只希望自己别扎得太深。
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读后感二
读了这篇文章,我心里感慨万千,因为虽然我的母亲从未打过我,可是大多时候都是批评我,虽然两者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可出发点都是一样,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作者希望孩子懂事所以才动手,可毕竟舍不得孩子,打在儿身,痛在娘心。年前几天,我很不安分,也许是快过年,比较激动吧,干什么事都犯错。
一天中午,我吃着饭,妈在一旁就不停地说:“喝汤。”“知道了,知道了。”嘴上这么说可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妈妈很生气,眉头皱得都可以夹住一支筷子。我看见妈妈大有生气之势,于是识趣地盛了一碗汤,这时她的眉头才稍稍舒展开来。我一点一点地喝着汤,眼睛却不停地注视着妈,看到老妈有些开心,一激动结果汤洒了一地,我知道大事不妙了,心里一紧张不敢抬头,立刻溜进了房间。我虚掩着门,从门缝里观察着妈妈的一举一动,果然不出所料,老妈火冒三丈,脸气得发绿,拿起抹布,边收拾边冲我喊道:“就知道你要闯祸,估计过年前不说你几句,这年还要过不好了。”收拾完东西,妈妈的大道理就接踵而来,说完了,妈妈就到另一个房间去了。我知道妈妈其实是希望我沉稳一点,其实这就是爱,打是爱,不打也是爱,批评同样是爱,打与不打,批评与不批评都是爱,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什么我们不能体谅她们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ishumin/271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