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迎端午的手抄报

板报大全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古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家过端午节常常是包棕子、吃棕子、门上插艾蒿,来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迎端午的手抄报

  迎端午手抄报篇一: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来历

  从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端午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主流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相传屈原悲愤于楚王听信奸臣,国家日渐没落,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伍子胥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

  此说来自民国著名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

  在古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迎端午的手抄报

  迎端午手抄报篇二:端午节谚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迎端午的手抄报

  迎端午手抄报篇三:端午节诗词作品欣赏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迎端午的手抄报】相关文章:

1.迎端午手抄报

2.迎端午的手抄报

3.迎端午手抄报

4.迎端午节手抄报

5.迎金砖手抄报

6.2017有关迎元旦的手抄报

7.迎五一手抄报内容

8.2017简单迎元旦手抄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banbao/188497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