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与我们同行安全演讲稿
安全是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更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是我们每天上班时恪守的信念。但是如果失去了安全也就失去了保障,极易出现安全事故。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就连我们航天企业中也常常有各种安全事故发生,尤其是在那些一线作业现场,更是事故的高发点,那些惨烈的文字、图片和那些永远倒下了的年轻生命,那些悲痛欲绝的亲人的哭喊声,那些失去亲人的孩子流泪的双眼,那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惨,都在一次次给我们敲响着安全的警钟。
如何做好我们这些一线作业现场的安全工作呢?在这里我想针对我们调试工作的特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就是要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生产作业现场所有相关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安全的一个极大隐患,必须彻底的消除。在我们的军品装备生产作业现场,有效的整理和彻底的整顿可以使作业现场变得宽广明亮,视野开阔,经过规范标识后物品的位置和状态也会变得一目了然。各类物品严格遵守陈列限制,不安全的地方必将一目了然。在以往企业生产安全事故中,作业现场混乱,过多非工作相关物品侵占作业现场空间、消防通道、安全通道从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可谓比比皆是,我想这足矣引起我们的重视。
所有物品经过合理的放置后,确认各个环节各项物品的安全状态将更加至关重要。我们的调试现场涉及到诸如大型车辆装备、各类测试装置、交直流电源、大型作业机械等方面,可以说每个物品的安全状态都非常紧要,必须定时由专人对其安全状态进行检查和确认,只要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必须坚决停止使用并且要做好显著的状态标示,绝对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尤其是在当前我们的科研生产任务非常紧张而且繁重的时候,此时作业现场人员相对以往变得更多,流动性也变的更大,如果存在安全隐患的物品没有及时清除或是没有清楚的标示,经过你来我往的使用后极易引起安全事故。所以必须严谨细实得保证好作业现场物品的安全状态。
下面,就是要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在岗一分钟 安全六十秒,在一线作业现场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极高的综合安全素质。我们说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其实有很多方面,诸如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奖惩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培训等等,都是很好很实效的方法。在这里我还是想针对我们调试工作的特点说一下如何在作业现场更有效的消除人为的不安全因素。首先就是要提高现场人员的专业技能,不断熟悉自己的产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绝大多数事故都是在一个非正常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我们说越是对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了解和掌握的深入,就越能准确的控制好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从而更及时和有效的避免事故的发生;其次我们要做的是坚决的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作业,虽然尊章守则是老生常谈的观点了,但此时此刻对于一线作业现场的工作人员来说,遵守规章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在作业现场违章操作的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这是赌不起、马虎不起的,哪怕是小小的.错误操作就可能能使操作中的生命处于危险。有句俗话“有了金刚钻,再揽瓷器活,”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操作技能,我们的操作规程,就是我们工作、生产的“金刚钻”,每一条规程,每一项技能,都是我们的前人用血的经验和教训得来,每一条都是安全的“护身符”,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他们对于我们生产和安全的重要性,并且在生产生活中一丝不苟的遵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要不断的贴近实际要求。在如今企业不断加强与控制生产和管理成本的同时,关于劳动保护和安全防护设备的投入绝对不能因此降低。作为生产的一线,更是需要不断加大和完善作业现场的安全投入。毕竟,在安全生产方面投入的预防成本相比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所造成的损失要少很多很多。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了安全事故给企业和受害人造成的损失是多么的巨大,可以说是难以弥补的。所以说不断加大安全的投入永远是最重要也是最划算的一笔投资。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不断积极营造“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生产氛围,珍惜生命,远离事故,让“安全” 这个永恒的主题深深烙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安全是一种观念,只要我们意识中时刻想着安全,想着一个人牵连着许多人的心,想着家中翘盼你归来的家人,我们就应懂得保护和珍爱自己。
安全是一种行为,进入作业区范围内必须禁止吸烟,严禁打手机,高空作业必须正确使用安全带。工作中没有绝对的安全环境,只有相对可靠的措施。
安全是一种习惯。提高安全意识不要等事故之后,每天工作开始的时候就把安全放在第一,多留点心,不存侥幸心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每个环节做好安全措施,就把安全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爱自己,就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保证安全就爱护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安全与我们同行,让我们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每一秒都平平安安!
【安全与我们同行安全演讲稿】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yanjianggao/2794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