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教师阅读分享发言稿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师阅读分享发言稿(精选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发言稿,发言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你所见过的发言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阅读分享发言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师阅读分享发言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先哲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读过《教师人文读本》,我感受最深的是爱一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爱。当母亲把孩子送到学校,远离自己的怀抱和视线,她只能在心底默默地祝福孩子在成长的每一个瞬间,都能得到真诚的关爱。

  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担忧以及对教育的期望,期望孩子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每一个新的生命,都如同一张白纸,读书、识字,当他们求知若渴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时,老师应给他们营造更多快乐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在学校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教育素养,而且还要有足够的教师魅力。教育素养的基本构成是对所教的学科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抓住教育的本质和教学的内涵

  第一、精通本学科。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教材总有挖掘不完的课题,而每发现一个新的想法和教学思路把它传递给学生无疑会让自己感到快乐,同时也会感觉教材不是在重复。

  第二、激情。教师应该是个有情趣的人,要通过语调、姿势、表情以及逻辑性的语言来吸引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

  第三、严格要求。要努力成为是一名在学问上严厉的教师,我一直坚信严师出高徒的道理,通过严格的教育能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愤,以使他们今后受用终生。

  第四、设计课堂。高效的教学要具有条理性,如果表达不清楚,即使你是该学科的权成人土也没有用。当然教学可以采取一些变化的形式,如有可能,不妨让理论、概念及经验性的发现形象化以吸引学生,从而对他们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第五、责任心。优秀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需要一个教师的责任心来实现它

  回顾自己的教师经历和参与新课改的路程,我由衷的感到,教育原来可以这样富有激情和富有诗意。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它首先意味着一个精神世界,甚至可以说,教师的精神状态是教师能否获得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一个缺少精神追求的人,他的知识再丰富,他的能力再强,他仍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要先做人,再做教师。一个真正的人,正是以其丰富的精神行走于天地之间。

  教师阅读分享发言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广大同仁们:

  大家好!为期将近一个学期的“教师专业成长”读书活动已拉下帷幕。今天我要谈的主题是《做与时俱进的教育者――多读书,做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看法在社会发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当代这样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一桶长期不更新、不流动的水,会变成死水。一个教师的知识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变得无用。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今社会,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原始教学设备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教师传,学生受的传统教学理念早已落后陈旧,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这就需要我们多读书,做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做与时俱进的教育者。

  然而教师的工作负担日益加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繁重的工作负担限制了读书的自主性,因此,现在一提到学习,很多教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太忙了,一天到晚备课、改作业、找学生谈话、还要应付这检查、那检查,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书。!”在这种有读书念头,无读书主动性的情况下,县教研室开展的读书活动犹如一场及时雨,唤起了读书的热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读书习惯在全县教育界蔚然成风。

  为了响应县教研室的号召,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我镇中心校扎实有序的展开了读书活动。回首这学期的读书学习过程,我感受着读书带给我的希望;领略着读书带给我的激情;品味着读书带给我的喜悦。

  前不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在此谈谈我的体会。

  我所教的班级有个男生小韩,说起他的成绩那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提起数理化他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提起文科却垂头丧气,寡言少语。在初三面临考学这个特殊时期,像他这种严重偏科的学生将没有悬念的与平价生无缘,可怜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使他谈"文"色变,更别说兴趣了,这曾经使我一筹莫展,几次想放弃他,然而读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却让我改变了这种观点。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作为一位老师,我非常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们能对语文更感兴趣一些,学习更积极主动一些,学习热情更高涨一些,我想这是我追求的目标,但如何才能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更吸引人呢?兴趣的源泉在哪儿呢?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兴趣的秘密何在”,我们“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的任务就是要不断的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帮助他们实现这种愿望。于是在教授《威尼斯商人》这篇戏剧前,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这个戏剧片段,同学们被戏剧的丰富的舞台效果所吸引,看着他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知道点燃他学文火花的时机来了,于是我鼓励学生编排课本剧,特意让小韩扮演暴躁易怒,幽默风趣的葛来西安喏,在语文课上一贯冷漠如冰,无动于衷的他终于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在同学们的掌声他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我鼓励的目光里他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领悟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如果说《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怎样让自己的课堂更有魅力,那么《新课改的探索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则让我懂得作为一个班主任怎样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班级管理。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程度。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班集体建设的实践中去。在新课程改新理念指导下,我转变了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主持和管理班级,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人人有机会得到锻炼,成为主动发展的“主人”。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我让每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把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根据学生们的建议,设立多种岗位:小老师、小管家、纠察员、图书管理员、卫生管理员、文明委员、花草管理员等。于是同学骂人了有人管,花草渴了有人浇,图书破了有人补,桌椅坏了有人修,同学有困难了,大家互相帮助……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把班级当乐园,把学习当趣事,使班级形成了“严谨勤奋、团结互助、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良好班风。学生在自主管理过程,思想觉悟提高了,主人翁精神意识加强了。同学们在团结互助、积极奋进的班集体中,得到了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班级建设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只有充分给学生发展的舞台,才能让学生尽情地发挥,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常言道:花有花的光彩,叶有叶的荣耀,根有根的富足。我想说,面对读书,我是快乐的,充实的。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

  “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相信我们会把这次读书活动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把读书和学习作为我们终生的必修课,因为教师只有多读书,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最后,我想说:让我们多读书吧,力争做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436021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