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指导思想:
“仰卧推起成桥”是小学三年级教材中技巧项目。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体会身体倒置的体位感觉和运动感觉,提高控制身体平衡能力,发展腕、臂、肩带和腰腹的力量。本课的教学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我改变原有教学内容缺少主线的教学结构,以利用身体摆一座“桥”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完成“仰卧推起成桥”。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的时期,比较乐于参与体育活动,并乐于向同伴展示运动动作,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学会多种运动基本技能,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专长,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依赖性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差,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在集体活动中和他人团结合作,完成活动任务。
教学思路:
1.导入激趣
通过让学生回忆各种形式的桥,引导学生利用身体搭一座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是主要是根据兴趣来定的,对于他们喜欢的课程他们会乐于学习。而对于他们不喜欢的课程他们则表现得毫无兴趣,甚至置之不理,因而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从而保证学科教学的顺利进行。
2.热身准备
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学生喜爱的几个小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做到了以玩促学、以趣带学,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既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又为完成用身体造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仰卧推起成桥
通过前面的热身活动,在教学“仰卧推起成桥”时,我注意到将这一技术动作分解成几个层次,通过游戏、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仰卧推起成桥”的技术。
首先要解决的是推手的问题:我利用游戏:照镜子,使得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用手支撑起自己的身体,达到推手的目的。其次是让学生仰卧在垫子上完成“仰卧推起成桥”,通过“抽垫子”这个游戏,使学生体验到这个动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蹬地、推手、挺髋。在充分准备练习的基础上,在同伴的帮助下,学生完成“仰卧推起成桥”这一技术动作。独立完成“仰卧推起成桥”动作。学生根据要求完成动作,最后进行交流,让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桥”,互评成功的“仰卧推起成桥”。
4、游戏:携手钻桥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桥的理解,通过游戏,使学生再次体验“仰卧推起成桥”动作,更加巩固刚刚学会的技能。
5、恢复身心,小结
放松运动摆造型中,通过俩人合作摆造型,四人合作摆造型,最后的八人合作摆造型以及让学生给自己今天的学习取名字,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说课稿 篇2
●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31课《给予树》
●设计理念:
1、“动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出发来预测学情,迁移情感,使读者走进文本,体会主人公的善良、仁爱。
2、学习是一个主动习得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习成为发现之旅,发现文中的真情,感悟真诚,尝试表达情感。
●教材分析:
《给予树》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31课。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给予了一个陌生女孩盼望已久的洋娃娃,也给予了她同情与仁爱。本文的语言平实,同时很真实、真诚。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熏染学生的审美。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他们一直在享受着被爱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爱别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娅是他们的同龄人,她的行为最容易被同龄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唤醒沉睡于他们心中的爱。
●预设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直盼望”、“沉默不语”、“什么都没有”;积累语言,练习写话。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交流感受,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金吉娅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我的教学反思:
《给予树》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懂得给予”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忘语文本体,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努力做到扎实有效,并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本课教学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植根文本,钻研文本,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教学,没有花样的设计环节。我由上节课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给予树是棵怎样的树?”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去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给予树。 我注重了读、说、思、写的结合,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讨论、交流,并把字词教学渗透于教学的各环节中。如理解课文金吉娅对家人关爱的句子“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时,我紧紧抓住“沉默不语”的意思,并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探究“沉默不语”背后的金吉娅的内心。又如在理解金吉娅为什么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时,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再如,读到“一个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小女孩的愿望实现了,她露出了如愿以偿的笑脸。她会对金吉娅说些什么?把它写在贺卡上。这是把读、写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很多学生既说出了对金吉娅的感激,又说出了对金吉娅的赞扬,同时还有爱心传递的回报。
二、走进文本,品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内涵与意义。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教学中,我努力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体会字里行间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触动心弦,产生共鸣。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文本言说的主旨,亦是课程目标的灵魂。我以解决“为什么她要给最亲的家人买便宜的棒棒糖,而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漂亮的洋娃娃呢?”为重点,在此过程中感受金吉娅给予小女孩,给予妈妈,给予哥哥姐姐,给予我们什么?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
三、走出文本,拓展文本,挖掘文本的教学资源。
备课之前,我以教材文本为中心点,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辐射学习,尽最大可能搜集、钻研与本文相关的素材,筛选了有效的信息,努力为达成教学目标和丰富教学内容服务。本课教学的最后,我让学生观看了几张“令人心酸”的图片,一下子打开了孩子们心中的“善良大门”,使他们深受感动。之后谈谈“如果你站在给予树前,看到这些卡片,你会怎么做?”化思想为行为,将给予树烙进孩子们心底,使文本的内涵得到拓展和延伸。最后,通过给树换名字,帮学生悟得这是一棵爱心树、心愿树、善良之树、仁爱之树、同情之树、体贴之树,帮助学生理解,并能更清晰地记忆给予树是棵怎样的树!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4282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