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6)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9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精读与略读》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介绍读书常识和读书方法的课文。课文介绍了精读与略读两种读书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侧重点是介绍略读。讲述了略读的意义,怎样进行略读,略读应该注意些什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对精读讲得较为简略,但很精当。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和依据

  这是一篇自渎课文,我准备用一课时教完。根据课程标准所要求完成的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课的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

  学会两种阅读方法——略读和精读。

  2 过程与方法

  讲述略读的意义及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掌握略读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三)教学重点和确定的依据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略读的方法。因为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该节课的主要目标。

二、说教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精读与略读》是自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自学讨论法组织教学,其中还穿插运用提要法,圈点划注法。通过这些来培养学生的表达、概括、分析能力。

三、说学情、学法

  本班是个总体学习水平不高,两极分化明显的班级。根据这些特点,我将引导学生运用找、划、分析、概括的学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调动起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程序

  如果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了使学生有所收获,我安排了如下几步: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我们已学过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课文,如《读书莫放“拦路虎”》.《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等文章,掌握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再来掌握两种读书方法。

  (谈话引入主要想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提醒学生课文的类型,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向。)

  2.板书:精读与略读

  说明所代表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领略大意

  1.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圈画画,并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汇报交流,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1)什么是精读?

  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逐字逐段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词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2)什么是略读?

  略读就是大略地读。

  (这一程序,意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再读课文,着重学习“略读”部分

  1.为什么还需要具备略读能力呢?

  (“不可能……更不可能……为了……又必须……因此……”)课文用这些词语巧妙地起承转合将要表达的意思论说得清楚明白。

  2.略读有什么作用?画出关键词句。

  (“通过略读,可以……从而……获得……”。)

  3.怎样进行略读呢?小组讨论。

  4.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1)面对一大堆读物,如何略读?

  (2)对一本读物来说,如何略读。

  (3)略读通常采用什么方式?为什么?

  (4)怎样做才取得略读的最佳效果?

  (设计这一步,主要让学生明白具有略读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认真学习略读的方法。再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见解。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叫给了学生,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四)、小结交流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1.从课文内容谈。

  2.从好词佳句方面谈。

  (通过小结交流可让学生加深对略读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摘抄能力。)

  (五)、小组学习,指导读书。

  1.用略读的方法阅读12课后面自己喜欢的一篇文章。

  2.再用精读的方法阅读文章的重点部分,阅读时可圈圈画画。

  3.相互交流。

  (设计这一步,主要想检查学生是否真的读懂了课文,能否学以致用,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总结全文

  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最后的总结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七)、作业

  用略读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一篇课外文章或一本课外读物。

  (课外延伸可巩固学生刚学的读书方法,使之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精选】说课稿汇编9篇】相关文章:

1.精选说课稿汇编9篇

2.【精选】说课稿汇编8篇

3.精选说课稿汇编8篇

4.【精选】说课稿汇编5篇

5.精选说课稿汇编八篇

6.说课稿汇编七篇

7.说课稿汇编八篇

8.【必备】说课稿汇编6篇

9.【实用】说课稿汇编5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406399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