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的的性价值论文
幼儿园教师是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这个群体以何种素养去履行使命,直接关乎幼儿教育的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幼儿园教师的的性价值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加强自身的德性修养,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的德性本身就是最好的课程,有助于建立儿童对教师爱的情感,使教师克服来自人之本性的劣根性,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而且具有持久的动力价值与深厚的幸福价值,促使教师持续不断地主动追求专业成长,并在与儿童的纯真相处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加强德性修养不仅需要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实践,而且需要教师培养与培训制度的设计者与实施者关注并研究教师德性养成问题。
[关键词]德性;幼儿园教师;教师专业成长
对于“素养”的理解,教师和社会从不同的价值取向出发会有不同的答案。笔者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当幼儿教育界在争论是坚守传统的“技能至上”还是重视所谓“理论底蕴”的时候,有一种素质的养成是千万不能被遮蔽和忽视的,那就是幼儿园教师的德性。这个问题也许是老生常谈,但是对早期教育中教师伦理意义和生命意义的沉思,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德性对教师与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德性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教师角色的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经教育实践凝聚而成的品质”,其核心构成是教师的善、公正、责任感、职业信念等。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也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具有“慈母的心肠”与“爱的性情”。在《活教育》中,他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笑嘻嘻地和蔼可亲;说笑有礼,多鼓励;立得笔直,笑得挺直;衣履整洁,面目清楚;态度从容,精神饱满,充满创造力;身体健康,快乐,乐观;富有研究精神,乐业;互助合作,慈爱,负责。这实质就是对幼儿园教师德性的具体要求。
一、德性的教育价值
“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之中,它没有给人作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给他留下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给教育留下了可用武之地,面对人之初灵动的生命,幼儿园教师德性的伦理意义十分凸显。
(一)教师的德性是最好的课程
好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学习,尤其是低龄儿童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感性模仿。正如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所说的那样:“儿童的选择很少是基于正确与错误,而是根据‘谁使他同情,谁让他厌恶’的情绪。对一个儿童来说,问题不是‘我想成为一个好人,’而是‘我想成为谁’。”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幼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当幼儿喜爱教师、认同教师的时候,教师对生活的态度、对知识的态度、对人和社会的态度、对工作的责任心等这些德性要素,甚至其个性、志趣与穿着打扮都会对幼儿产生重要影响,被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模仿着、吸收着。
同时,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操作学习,教师的动作示范能为儿童提供直观的线索和行为范型,更有助于儿童理解与内化知识,并促使儿童将学到的知识、策略和规则积极、正确地加以应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园教师的德性是幼儿园最好的课程。
(二)德性有助于建立儿童对教师爱的情感
皮亚杰曾论证儿童接受规则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儿童接受别人的命令或规则,但这种接受不能是强硬意志的产物,因为仅有对规则的惧怕还不足以迫使儿童接受规则。这就需要满足第二个条件,即命令只有来自让儿童尊敬的人,儿童才会从内部接受规则。由此可见,道德传授甚至知识技能的传授都必须建立在儿童敬畏教育者的情感基础上,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儿童对教育者的畏惧也许是天然的,因为成人在各方面比儿童强大,儿童需要成人的爱与保护,然而要唤起儿童对教育者的爱恋,教育者必须爱护、尊重儿童,与儿童建立一种良好的感情关系。有独立意志的成人对规则的`接受可能更多地出于对规则本身的价值判断,但孩子是稚嫩的,对教师的举动十分敏感、非常在乎。如果教师的态度是亲切的、温和的,孩子自然会体验到“老师喜欢我”的愉悦,从而向教师敞开心扉;如果教师的态度是冷漠的、粗鲁的,‘孩子便会产生“老师讨厌我、不喜欢我”的情绪,并由此受到伤害,也许他的心灵之窗从此就关闭了。
(三)德性有助于克服人的“自然天性”,使教育真正实现有教无类
喜优厌差是人的自然天性,恃强欺弱更是人的“劣根性”。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高尔基语),但爱别人的孩子,尤其是“丑陋”的孩子,就不是教师仅凭天性能做到的,由此必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德性,才能克服这种不利于普遍施教的天性。儿童总是存在着优和差、强和弱的,教育的本质要求幼儿园教师不能把这种人的“自然天性”带到教育中来。对任何职业来说,与工作人员有关的当事人越是脆弱,对工作人员的德性要求就越高。对幼教职业来说,“脆弱”正是其工作对象生命特性之一,幼儿期是最易被成人忽视,幼儿自己也全然不知其价值、全然不能把握其进程的时期。这使幼儿园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不仅不比其他任何教育阶段逊色,反而显得更为重大。它更需要教师对生命怀着热爱、珍惜和敬畏的情感,努力认识、理解和尊重儿童生命发展的规律及其蕴藏的潜力,对生命早期智慧表现出敏感、惊喜和支持;它也更需要教师深刻地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愉快的童年生活对于儿童生命发展的独特价值,懂得这个阶段的教育对每个幼儿个体生命的重要影响。这都特别需要幼儿园教师能真正形成富有幼教职业特点的教师德性,实现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
(四)“去道德化现象”的存在更显教师德性的可贵
有学者认为一个社会一旦是多元价值并存,迟早会面临曼德斯所说的“去道德化教育现象”。西方社会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历程也表明,在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时代,出现“去道德化的教育”是一种必然。当前我国教育界也已经开始出现这种现象。如一项关于亲子关系的调查发现,在回答“什么事情让你们的爸爸妈妈特别开心?”这一问题时,30个低年级小学生给出了同一答案,那就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家庭教育中分数至上和道德缺失的现象由此可见一斑。当前幼教界普遍流行“双语教育”“艺术特色”“才艺培训”“神童方案”等时髦字眼,有的幼儿园甚至还有类似中学“重点班”“实验班”的做法,可见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已经完全功利化,有关做人的教育已经被人们遗忘。
然而,精英化的分层教育、工具理性主义的教育正在伤害我们的孩子,进而也必然会伤害我们这个社会。看看我们周遭的世界,大众文化的平面性、世俗性、浅易性正在消解雅与俗、尊与卑、高与低的界限,同时也影响了儿童对道德、理想、信念等形而上的关怀和追求,以娱乐与调侃为主的文化快餐使文化本身包含的尊严、人格、价值等被完全忽视,带来了英雄主义的悄然引退和道德理想的黯然失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 幼儿园教师能以自己的善良、慈爱、自信、热情、合作等优秀品质引导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将必然显得特别可贵。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8066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