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的调查与分析论文
通过对100名教育学专业师范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教育实习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仍存在一些显著问题,如:实习准备阶段中的实习时间段且安排不合理,实习开展阶段中的实习学校接洽不易、实习教师指导不足,实习评价阶段中的评价过程不透明、实习生反思性成长缺位等。因此,应从准备、实施与评价三阶段寻求改善实习效果的策略。
1、前言
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指师范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学生活动实践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并且通过到大中小学校开展实习活动,接触原生态教育场景,积累朴素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而通过教育评价上升为系统性、理论性实习收获的过程。教育学专业目标定位是培养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人才,其专业设置具有浓郁的师范特色。其开展的教育实习活动能够帮助教育学专业师范生获得一线教育教学经验,提高师范生专业技能与素养。但是我国目前师范生教育实习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极大的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有效开展。因此,探求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的研究便显得愈加重要。
2、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调查选取某某师范大学已经开展教育实习活动的100名教育学专业师范生为样本。
2.2 调查方法
为了解实习生对教育实习的看法,笔者参考已有的科学问卷,结合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份涵盖实习准备、实习过程与实习评价三个阶段、17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15项选择题和2项开放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回收率为94%。对数据的处理则借助SPSS和EXCEL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以学号为依据,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选取了20位教育学专业的师范生作为个案访谈对象,围绕“对实习有效性开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如何进行实习评价”等在问卷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与20位被调查对象进行深入交流。
3、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只有8.1%的实习生在实习后表示“毕业后不想当老师了”,91.2%的实习生则表示在实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其中42.6%的实习生“更坚定从教为师的决心”,59.6%实习生“看到自身的薄弱环节,并有意识的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加以弥补”。以上数据表明师范生通过教育实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习生自身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普遍增强。但是,如表1所示,实习生认为诸多因素在制约着教育实习有效性的开展。为行文方便,我们将从实习开展的“实习准备阶段”“实习开展阶段”与“实习评价阶段”三个阶段进行问题分析。
3.1 实习准备阶段
3.1.1 实习生自我准备不充分
师范生的实习准备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知识学习储备。在调查中发现,超过半数(51.6%)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当学生积累的经验”对自己的实习帮助最大,这一方面说明师范生能够通过“学生经验”组织课堂,另一方面“专业课学习”让步于“经验”,说明实习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未能将专业课知识与自己“当学生的经验”发生勾连与融合,用专业课知识统合、提升“经验”的能力尚需要进一步锻炼。
3.1.2 实习时间短且安排不合理
在表1中,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实习的时间与内容有限”高居榜首,且有近80%的实习生认为实习时间与内容上的设置不合理极大的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有效开展,所占比重之大提醒我们需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有学者对我国7所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教育理论课程开设情况调查表明:教育实习在各校的教学计划中一般为6~8周,一般安排在7~8学期。本次调查对象实习时间从3月24日到4月24日,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很多实习生反映自己“刚进入角色,实习活动就已经结束了”。
3.2 实习开展阶段
3.2.1 实习学校接洽不易
从表1中我们发现高达46.81%的实习生认为“实习经费不足”“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不信任”与“实习学校不欢迎”三项有关实习学校建设的问题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有效性开展。从我国高师教育实习现状来看,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教育实习基地,一方面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观念落后、主动性不强、经费紧缺等,另一方面则由于实习学校对教育实习的排斥态度,怕接受实习对正常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甚至在实习出现这种情况——有的指导教师毫不犹豫的对实习生说:“怎么讲都行,你们随便讲吧,反正你们走了我们还得讲呢!”。以上两点原因导致了高等师范院校在联系实习学校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教育实习主要以“学院为基地(campus-based)”而不是以“学校现场为基地(school-based)”,与中小学关系逐渐疏远,难以与其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并结为平等的伙伴”。
3.2.2 实习生自我态度不端正
在问及“师范教育阶段的实习重要吗?”这一问题时,87.2%的实习生都对实习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说明师范生对于实习的态度大都是比较端正的。但部分实习生还是存在投机取巧心理,如有同学从网上下载授课所用课件、课时不多而经常请假离开实习学校等。在被问到“实习是否达到应有效果”时,1.1%的同学直言因自己没有全身心投入而收获不多。
3.2.3 实习教师指导不充分
实习指导教师包括师范院校指导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与班主任指导教师。如表4所示,不同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开展教育实习的帮助是不同的,实习学校教师普遍对实习工作缺乏热情,特别是实习班主任指导教师“针对性强”一项出现空值;在个案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指导教师带多个实习生现象屡有发生,甚至部分学校实习班主任指导教师带15个实习生,如此高的师生比又如何保障教育实习的有效开展呢?
3.3 实习评价阶段
3.3.1 实习评价过程不透明
在表1中,17.02%的实习生表示“实习评价不合理”,并且出乎意料的是在本次的调查中,实习生对于实习结果的评定方式竟然是众说纷纭,还有10份问卷显示根本不知道怎么进行实习评价。可见实习指导教师在对实习生进行评价时容易忽视学生的知情权,或者存在“一言堂”等现象。
3.3.2 实习生反思性成长缺位
实习生在实习返校后,通过递交实习反思报告完成实习活动的全部程序。实习形式上结束,使实习生让渡出了自我反思性成长与持续性成长的可能。许多实习生没有继续聚焦于实习中发现的问题或者自身通过实习暴露出来的问题,导致更深入、更广泛的实习成长在形成“反思报告”这种文字形式之后被束之高阁,于是实习反思的再生失去了附着点。
4、对策与建议
4.1 实习准备阶段
4.1.1 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合理安排各时期实习时间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实习方式,逐步建立不间断的实习制度。在一、二年级用充裕的时间让实习生充分接触中小学教学实际,学习理论与增长实践经验相结合。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各安排一次集中教育实习或分段式教育实习。
4.1.2 专业课程设置立足于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
高等院校师范教育类课程与教法改革正在逐年渗透新课改理念,但师范生的学习内容与自身素质还是不能满足大中小学现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改变这一状况,师范院校要从实践课程的设置、用人单位的需求来找准大学与实习学校教学的衔接点。要构建好教育实习的课程体系,将教育实习内容融入到课程中。
4.2 实习开展阶段
4.2.1 建立相对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
从根本上来讲,高等师范学校师范生的职业素质是“教”不出来的,而面向真实教育环境的实践,才是师范生成为未来合格教师的根本道路。我国有些师范专科学校为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尝试与附近的农村中学建立稳定的联系,让师范生到农村中学中顶岗实习,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实习效果。因此,各级各类高师院校应立足自身的特点采取“双方互惠”的.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使高师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未来的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临床专家”。
4.2.2 实习生应加强对实习活动的重视程度
实习生是实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实习活动的服务对象。首先,实习生应积极主动的与指导教师加强联系,克服“等、靠、要”的惰性思维,在与指导教师的沟通协商中有序开展实习活动;其次,实习生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自升教育教学能力,如在实习班主任期间,实习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开展实习班级的第二课堂,或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班会、文艺晚会等形式多彩的活动;最后,实习生应认真完成教育实习任务中的教育研究活动,这是基于前两项工作基础之上的,实习生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发现教育问题,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
4.2.3 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与帮助
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与大学指导教师之间互相配合,对实习生进行严格的、日常的、具体的实习训练和指导。师范院校指导教师的指导应建立在对中小学了解基础上,应该经常到中小学去了解教育实际,使他们掌握一些中小学教改的动态,在具体指导中减少失误。同时带去最新的教育理念,帮助实习学校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大学也邀请中小学教师中的优秀者到大学课堂讲学,参与大学的师范教育工作,促使双方指导教师密切合作,取长补短。
4.3 实习评价阶段
4.3.1 建立行之有效的实习评价机制
实习评价对教育实习的后续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实习评价应当客观、严格、公开、透明、公平。了解实习生实际情况,多听取指导教师意见,评价方式多元化,可以让实习生主持实习工作评价会议,熟悉实习情况的指导教师参与实习成绩评定,保证评价公平。
4.3.2 关注实习生自身评价
要着重指导实习生从理论上巩固和提高实习的成果,认真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从思想上、业务上找出与教育事业的要求相适应的地方与不相适应或不完全适应的地方,防止实习生只讲耕耘不问收获、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的毛病。
【教育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效果的调查与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1.教育学专业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648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