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概述信息技术时代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及其框架模式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概述信息技术时代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及其框架模式论文

  一、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1.质量检验。质量检验起源于Taylor,FW的“科学管理”的理论。随着企业内部专业分工,将产品的检查从制造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工序—质量检验。质量检验人员根据产品的技术标准,利用各种测试手段,对生产的产品或半成品进行筛选,以防不合格品流入下一道工序。质量检验方法基本上是全数检验,工作量大、时间长、费用高,具有很强的事后性,造成的原材料、人工及费用成本方面的损失已无法挽回。虽可以避免不合格品出厂给用户造成损失,但对于如何预防不合格品发生,却无能为力。

  2.统计质量管理。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了Shewhart,WA领导的过程控制研究组和Dodge,HF领导的产品控制研究组,经过研究,休哈特提出了过程控制理论和监测过程的工具—控制图。Shewhart在19xx年5月提出了第一张控制图(不合格品率控制图)。19xx年,Dodge,HF和Roming,HG则提出了抽样检验理论和抽样检验表,解决了对不能全数检验(例如破坏性检查)和不宜采用全数检查的产品进行统计抽样的问题。19xx年,Shewhart又将英国统计学家费舍提出的小样本统计学应用于提高制造工序的工序质量,并总结出质量过程控制的理论,出版了一本划时代的名著《工业生产过程质量的经济控制》。控制图、抽样检验、小样本统计学奠定了统计质量管理的基础,标志着统计质量管理时代的开始。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统计质量管理在企业中得到了普遍的接受,19xx年美国成立了“美国质量管理学会”。统计质量管理着重应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强调对生产制造过程的预防性控制,使质量管理发展到突出质量的预防性控制与事后检验相结合的阶段,成为生产工程控制的强有力工具,为企业减少了不合格品,降低了生产费用。但统计质量管理由于过分强调统计方法的应用,忽视了管理功能的发挥,忽视了组织管理和生产者的主观能动性,加之数理统计方法本身“深奥难懂”,致使人们误以为“质量管理就是数理统计”,限制了它的发展。

  3.全面质量管理。现代大规模工业生产十分复杂,影响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单纯依靠统计检验的方法不可能解决一切质量问题。20世纪50年代,戴明博士将统计质量管理引入到日本。日本企业重视质量管理,并取得很大成功,产品质量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日本质量管理界认识到只依靠少数技术人员搞质量管理不行,还必须动员广大职工参加,于是兴起了在企业内部推行质量活动小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将质量管理推进到全面质量管理时代。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了“总体质量控制”的思想,接着JMJuran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ISO8400:19xx《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将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4.信息技术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出现、发展和运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使质量管理得以创新。新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使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变迁,朝着高效、开放、合作与动态调整的方向演化。柔性制造、精良生产、及时生产、快速响应制造等已成为企业新的组织方式;供应链、虚拟企业成了企业扩大规模、占领市场的经营模式。在信息技术和新的经营模式下,出现了供应链模式下的质量管理、敏捷制造下的质量管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计算机辅助质量系统。

  二、信息技术时代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

  1.企业管理的特征。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整个企业管理的组织机构、管理控制方式、企业文化等核心成分相对应。信息时代下,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具有的主要特征有:(1)生产过程自动化。现代企业生产由于大量的运用计算机技术,且生产专业化和原材料、零部件标准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工业机器人、无人职守的自动化生产线、无人工厂不断出现。(2)产品市场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全球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一体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公司兼并浪潮,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兼并、合作,使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强,产品市场的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市场竞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产品的生命期大大缩短,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新产品的出现到普及、淘汰从过去的几年一个周期到现在的几个月,甚至几十天。对市场瞬息万变需求的快速响应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3)产品质量要求严格化。50年代末开始的“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发展,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各国政府制定了严厉的法律和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制止企业生产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影响消费者安全、危害健康的劣质产品。对产品的要求不只要符合规范,而且进一步强调要满足用户对产品性能、服务等一系列的要求和期待。(4)生产、经营全球化。敏捷性制造、虚拟化企业是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核心企业以品牌或产品为中心,在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市场销售环节上联络相关企业,组成一种面向产品的虚拟公司进行快速生产,响应市场,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和市场的集成。(5)生产、经营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化。高效、实时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对市场快速反应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基石,网络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将使世界市场、分布各地的工厂连成一体,便于企业随时掌握产供销信息,集中统一决策、指挥,极大地提高效率,是虚拟化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计算机信息网络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部分。

  2.质量管理的特征。在信息时代下,质量管理也在不断的创新,主要的变化有:(1)改变传统的、基于对供应商实行来料检查的质量控制方法。在供应链(或虚拟企业)动态联盟各个成员企业内部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按统一的质量标准生产和要求产品质量。(2)将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延伸到各个联盟成员企业,使用质量功能设计方法设计配置整个(虚拟企业)供应链的质量功能,在核心企业(盟主)的领导下,各个联盟成员共同承担质量责任。(3)重视计算机在质量管理中的运用,运用计算机网络将整个供应链(虚拟企业)动态联盟内各个成员企业的质量管理系统连接在一起,共享质量数据,实现质量过程的实时控制。(4)强调计算机辅助质量系统(CAQ)是CIMS的一个子系统,CAQ共享CIMS的有关市场、设计、生产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同时也向CIMS提供质量方面的数据信息。

  三、信息时代下质量管理的框架模式

  信息时代下质量管理大量运用网络和计算机处理质量数据。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CAQ)是运用计算机实现质量数据采集、分析、处理、传递的自动化,实现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自动化。其目标是为了有效地支持企业全面实施质量管理,支持企业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能力,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经过近年来的发展,CAQ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般的CAQ系统包括:(1)质量计划系统。针对具体的产品或过程,根据产品质量历史状况、企业生产技术现状以及市场需求,确定产品质量目标,再根据质量目标制定产品的质量计划、产品检验计划和产品制造过程监控计划。产品的检验计划包括了产品的检测计划、检测规范、检测规程(如检验项目、检验方法、检验设备、检验使用技术标准等)。(2)(在线)过程质量检测控制系统。在质量计划的指导下,对产品和各个生产过程的质量数据进行采集,对产品全过程、特别是生产过程实行监控,保证产品质量和过程工作质量。(3)质量评估系统。为产品及其过程质量评估提供工具与技术,为质量持续改进提供帮助。包括产品设计质量评价、原材料以及供应商质量评价、售后产品质量评价。(4)质量信息系统。实现企业范围内各种质量数据和信息的采集、汇总、统计、分析,实现质量数据与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及时准确地向各部门提供产品质量信息(报表、数据等)。此外,还包括检验检测设备管理、检验人员管理、质量成本分析等。在虚拟制造模式下质量管理在地理位置上是分散的,但又是一个以核心企业为主的紧密联系的整体,具有集中性。现代计算机通讯技术,特别是Internet/Extranet/Internet技术已经为这种分布、集中的质量管理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虚拟企业内部实现直接的数据通讯和信息集成、信息共享,为核心企业实时地监控整个质量过程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网络化的CAQ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企业经营创新对CAQ提出的新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64646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