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筋的锈蚀、污染问题、钢筋的位移问题
在混凝土结构中,主要是柱、墙内主筋的位移较为普通,其位移的允许值,规范规定为±5mm,但在实际施工中有些偏差较大,甚至于有的位移达40mm,加大了或减小了钢筋的保护层的厚度,严重影响结构件的承载力。造成主筋位移的原因有:
①箍筋绑扎不牢;
②模板固定措施不力,或者未加垫块;
③混凝土中的骨料挤压柱筋;
④振动棒在振捣混凝土时接触了钢筋,使钢筋被振动错位;
⑤上下两层放线误差而形成主筋位置不准等。
钢筋错位以后现场一般的处理方法是用钢筋扳手急弯到位,但弯的比例不是梁柱处允许的1:6,往往达到1:0.5的超常比例,而使钢筋早期达到屈服强度,给工程带来严重的隐患,这种错误处理方法一定要坚决杜绝。
1、一般性的钢筋错位(柱纵筋错位小于40mm,同时不超过柱宽的10%)在梁柱浇筑完成经放线后才能发现,因此不宜采用上下柱变截面处的钢筋搭接方法;如在梁柱接头内,可采用1:6的平缓过渡,倾斜到位,以使其处于正常的承力传力状态。还可使错位的柱筋平缓倾斜复位,再在该钢筋原位置加设一根相同规格、下端带直钩的钢筋,以增加锚固长度,然后在端部进行绑扎,直钩的锚固长度一般可取300~400mm,锚入柱或墙内。
2、柱内钢筋位移过大(柱纵筋错位大于40mm,同时超过柱宽的10%),严重削弱有效断面,影响柱的承载力,须将梁柱接头处的混凝土局部凿出一定深度,露出原错位钢筋,出楼地面前错位筋应平缓倾斜正常,再在正确的位置重新绑一根同规格的钢筋,两端弯折,和原钢筋焊接,焊完后,将焊药皮处理干净,然后将凿开的孔洞用高一级强度的混凝土填满捣实,并在混凝土中参加适量的膨胀剂。还有一种效果较好的处理方法是将错位钢筋按1:6扶正,扶正区另外增设同规格的钢筋,按正确的位置在混凝土上钻250mm深的孔,将钢筋下端植入,用高强度的'膨胀水泥砂浆灌注密实,上端与原错位扶正后的钢筋相互焊接,焊接长度为5d双面焊,并在扶正区适当的增加箍筋。
现场钢筋一般都是室外堆放,无防雨措施,甚至于乱堆乱放,遭操作人员任意踩踏,形成锈蚀;个别弃置时间过长的钢筋,锈蚀污染更为严重,有锈斑、锈片、裹泥、油污等现象。这种钢筋用于结构中,势必影响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根据国家规范规定:严禁锈蚀污染的钢筋使用在工程上,钢筋的表面应洁净、无损伤,油渍、漆渍和铁锈应在使用前清除干净;带有颗粒状或片状老锈的钢筋不得使用。
二、钢筋的保护层问题
钢筋的保护层关系到构件的承载力和耐久性。保护层减小,影响构件的耐久性,保护层增大,对压弯构件无形中减小了其有效高度,削弱了承载能力。所以必须严格的按照规范规定,控制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保护层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是:
①未认真设置钢筋垫块;
②主筋的移位;
③在制作箍筋时,其内径尺寸偏小,无形中增大了保护层,缩小了构件的有效断面。所以不但要求按图纸和规范制配箍筋,保证主筋的正确位置,而且要设置混凝土垫块,如果钢筋重量大,可增大垫块的面积,提高垫块混凝土强度,或增加垫块的数量;决不允许以短钢筋头代替混凝土垫块。
在主体施工质量的监督检查中,经常发现板底露筋相当严重,有的板底钢筋下的混凝土仅为厚1mm,钢筋隐约可见;有的板底筋下的混凝土不密实,蜂窝夹渣。在墙柱上下层施工缝处,由于钢筋骨架错位,将错位钢筋弯折加以调整,上层模板在施工缝处紧贴钢筋,造成施工缝处露筋。这些现象比较普通,应采用结构修补的措施;具体的做法是剔除松散的混凝土,清洁钢筋表面的锈渍,将混凝土表面凿毛,浇水湿润或者草袋养护,喷射高一级强度的细石混凝土或砂浆,必要时还应在细石混凝土或砂浆中掺入一定量的膨胀剂和结构胶。因此,决不允许以抹灰层代替保护层,不能仅仅采用简单的抹灰来封闭露筋部位,必须做好结构处理后再做抹灰,以保证结构工程质量。
三、钢筋间距不符合规范规定
在梁柱节点区,柱、梁的上下纵筋集中在同一位置,非常密集,其间距达不到规范规定的25mm的最小要求,削弱了混凝土的握裹层,容易产生劈裂,影响构件的承载力。所以在配制钢筋时,应考虑相互错开的问题。框架梁或连续梁中间层的端节点处,柱、梁的上下钢筋的弯折部分,都集中在柱外侧25mm处,非常拥挤,钢筋之间密无间距,违反规范的规定。假若框架梁、柱的纵筋均为25的钢筋,柱的外纵筋应在柱外侧25mm处;梁的下部纵筋伸进柱内的锚固长度为L aE,仅平直段部分满足不了L aE,应在柱外侧面保护层75mm处弯折,避开柱筋弯折长度不限,使伸入柱内水平长度和弯折长度之和达到L aE,即上,则L aE=35d,0.45 L aE=16d,弯折长度不小于15d;若柱断面较大,右在大于0.45 L aE的范围调整水平长度,和下部的弯起筋错开。总之,要保证受力钢筋的间距,必须在配筋过程中引起重视。
【关于钢筋分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0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