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下面是一篇格式塔心理学相关论文,仅供参考。
格式塔心理学相关论文:格式塔心理学视角下的化境论研究
一、中国传统译论之化境论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深受中国哲学“天人合一论”和“中庸”思想的影响,意蕴深邃,凝聚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思想结晶和话语特征,体现了醇厚的理论魅力,是中国传统译论之精华所在。以“神似、化境”为代表的审美境界,其核心价值是“美”,追求的是翻译主体在审美心理上的“虚静”、“坐忘”,强调的是译者主体的艺术修养,最终体现的是翻译主体的直觉感悟和审美体验。
在对传统译论的评析和借鉴中,钱锺书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译学见解。在《林纾的翻译》一文里钱锺书写道:“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就算入于‘化境’。” 这种“化境”既要有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又要不拘泥于原文,是另一种语言相应而完美的表述。正如罗新璋的评语,“钱公诸译,矜持尽化,语迹俱融,诚人化之笔”。罗新璋总结出翻译理论历经了“案本一求信一神似一化境”四个阶段,他认为,“钱锺书提出的‘化境’,可视为是‘神似’的进一步,同时亦把翻译从美学的范畴推向艺术的极致。”“‘化境说’也是中国古代诗论、画论、文论的古老命题,如刘勰的‘神与物游’、苏轼的‘身与物化’以及金圣叹的‘圣境’、‘神境’与‘化境’说”。“化境”的文学翻译既是译者匠心独运的结果,又是浑然天成的艺术极品,即“艺术造诣达到精妙的境界,可与造化媲美。”“化”直接承自传统美学的“物化”概念,揭示了文学翻译艺术的本质,即原文的风格之美与译文艺术表现方法的一致性,有本体论意义。“钱锺书的‘化境’与傅雷的‘神似’这两个概念,在旨趣上无大异……可以视为同一体系的两种不同说法,视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翻译理论上的延伸。”
“化境”论还需译界后人从理论层面上进一步阐释其内涵,使之具体化,从而在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中得到更充分、更广泛的运用。
二、格式塔心理学概论
1. 概述。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一种研究经验现象中的形式与关系的心理学。“格式塔”一词原是德文“Gestalt”的中文音译,“完形”。本意是指事物的形式和形状,但在完形心理学中它被赋予了“形式在感觉中生成”的内涵,具有“通过整合使之完形”的意蕴。奥地利格式塔心理学家C·V·厄伦费尔斯于1890 年提出“格式塔质”的设想,所研究的核心就是“形”。他认为: “‘任何形’都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它从背景中( 或与其他的物体) 清晰地分离出来,而且自身有着独立于其构成成分的独特的性质。”
格式塔文艺心理学对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心物关系提出了两条重要原则: 整体性原则和同形论。由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整体性”、“异质同构性”及“顿悟”等理论,不仅在心理学上具有科学性,而且在文艺领域特别是翻译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 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原理———文学翻译角度。格式塔心理学最大的特点即是强调研究心理对象的整体性。任何“形”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主体知觉活动加以重新构建的“整体”,因而在具体的研究中,形式或图形的把握尤其是知觉占据核心地位。
惠特海默认为只有从整体上考虑心理对象才能产生创造性,他认为创造性思维也是整体决定部分的观点。文学翻译作品是统一的、有机的整体,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不能仅仅消极被动地接受,而需通过主体认知活动把握整体特征及性质,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组合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语义框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艺术审美境界。
三、例证分析
化境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至美境界,要求译者具有艺术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的思维方式,能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神韵和意境。正如包通法教授所说: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般从整体上把握客体与人之间关系,整体统摄部分,部分体现整体,既抽象玄奥,又具体直观,强调由象致内心的顿悟和内省。”
格式塔理论反对元素分析,倡导整体组织,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因此,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能专执于一个句子、一个词或单独意象,而要从整体把握,进行从上至下的宏观建构。体现在整体艺术层面上的文字翻译是一个格式塔意象的转换过程,译者从原文中获取语言意义与情感体验等信息,构成一个新的整体意象,再将这个新的整体意象转换成译文语言的过程中,信息量的多少,美感等因素都会影响译文读者的接受。下面来看两个例子:
英国作家穆尔( Thomas Moore) 《谈交友》一文中有此一句:
When I Remember all the friends so link’d together,I’veseen around me fall like leaves in winter weather.
钱锺书将其译为“故友如冬叶,萧萧四落稀”,此译化繁为简,只用短短十字便将繁复文字变作了精练的诗化语言,形式整齐,格律铿锵,能给予读者相似的审美体验。译者并未被英文的外在形式所困囿而采用逐字逐句对译,而是在把握了原文的整体神韵后,直探全句深层意蕴并以明达通畅、自然工丽的译语表达。这正好也符合了格式塔意象的转换过程,译者从原文中获取了离去故友如冬叶零落这一意象,构成一个新的情感意象,从整体上营造出一种萧索凄寂的氛围,正可谓是匠心独运。细细吟咏之,泯去了种种斧凿痕迹,着实是流畅自然至极,可谓是攀得了化境。
再如:
Everything is the same,but you are not here,and I still Iam. In separation the one who suffers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behind.
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
有道是,多情自古伤离别,原文表面看似朴实无华,却深蕴缠绵之情意,令人动容,译文亦是如此,钱锺书运用典雅纯正的文言文来翻译,其中的“百凡如故”、“神伤之甚”,特别是“行行生别离”五字紧紧捉住了原文所蕴含着的深切情思和神韵。译者基于对原文的透彻理解,以纯正的译语文字表述忠实地传达了信息,完整地传达了原作的精神和风格,将离殇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此佳译,不露半点雕琢痕迹,既能做到谨而不拘,又能做到离形得似。
四、结语
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思辨和文化沃土的中国传统译论,崇尚物我两忘、整体谐和的审美境界。格式塔整体性原理要求译者通过主体认知活动把握原文整体特征及性质,将单独字词片段连接起来重新进行创造性组合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语义框架,将其超乎言语结构之外的整体风韵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艺术审美境界。
化境固然是常人难以轻易企及的境界,但只要把握住整体意蕴,勤加磨炼,译者定能在翻译中心契于道,收放自如,在“大道”中实现“大美”,臻至完美的艺术审美境界。
【格式塔心理学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燕子相关论文
2.投资相关论文
3.社会行政相关论文
4.与行政相关的论文
5.中国精神相关论文
6.公共福利相关论文
7.机械相关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3041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