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孔子仁者爱人的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仁者爱人”这种观念以人为最高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和珍爱人的生命,把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第一位。下面是关于孔子仁者爱人的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深秋的阳光依然灿烂温暖。通往鲁国的大道上,在众弟子的簇拥下,一辆马车缓缓而行,朝着鲁国的国都而归。马车上,年迈的孔子静默端坐,他的眼前开始出现沂水的清波,舞雩台的清风、飘香的稻黍。家乡的味道飘然而来,故国之思在那一瞬间得到完全释放。

  这是公元前484年的一个秋日,周游列国14年的孔子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一年,孔子已是68岁的老人。14年前的春天,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为了传播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离开了生他养他的父母之邦鲁国,踏上了周游列国之路。

  对于鲁国,孔子充满了依恋和热爱,那里是他成长和追求事业的摇篮。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名丘,字仲尼。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位武官,在孔子三岁时去世。母亲颜徵在带着孔子搬到曲阜居住,在清贫的日子里把他抚养成人。孔子自幼就学习礼节,他和小伙伴们做游戏时,就经常模仿大人们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从15岁开始,孔子发奋读书,熟练掌握了礼节、音乐、骑马、射箭、写字、算数等六艺,并精通六经。到30岁左右,孔子已成为远近闻名、学优品高的大师。

  从政是孔子的人生理想,也是他毕生的追求。孔子有一腔报国热血,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他始终是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他在鲁国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但干成了不少事:管理仓库,他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管理牛羊,他把牛羊饲养得膘肥体壮;担任鲁国的中都宰,实施礼制,不到一年,中都地区秩序井然。后来,孔子升任司空、司寇等职,兼摄相事,参与国政。孔子在鲁国任职四年,鲁国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大为改观,以“小康”闻名于各诸侯国,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期间,孔子还参与了外交、军事等活动,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干。

  由于鲁国国君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却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终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孔子对学生说:“道不同不与为谋,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漂泊之路。

  马车缓缓而行,14年周游列国的各种场景也在孔子的脑海中回放。

  周王室软弱,世衰道微,礼崩乐坏,针对混乱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仁政”的政治理念。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重视,只有孔子,把仁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赋予其新的丰富内涵。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和治国理论。孔子认为,仁的内容包涵甚广,但其核心是爱人,也就是人们应该互存、互助和互爱。

  孔子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要施行仁政,孔子还对为政者提出了道德要求,主张为政需正己。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

  孔子离开鲁国后,希望找个机会推行他“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他带着众弟子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拜见过大小封君70余人。可是,那是战火纷纭的时代,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既没有人愿意接受,更没有哪个国君会当人才来任用他。

  周游列国的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有一次,孔子去曹,曹国不容;遂往宋,刚在一棵树下演礼,宋国权臣司马桓因孔子以前批评过他,赶来把树拔倒,表示不欢迎。孔子匆匆逃往郑国,弟子离散,行李落拓,他独自一人立于东门之外。子贡四处打听,有人告诉说:“东门外有个人,两腮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像禹,然而更像落拓潦倒的丧家之大。”意思是说孔子以古贤圣人相标榜,却无人赏识,落得个丧家之犬的下场。还有一次,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差点饿死。最后,楚国派兵,才使他解围脱离困境。

  孔子周游列国,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四处碰壁,可他依然信念坚定,毫不动摇。他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他学六艺,知天命,形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人格,这是“知之”;四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是“好之”;虽处处碰壁也不气馁,这就是“乐之”。孔子曾描绘游历时的情形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处处碰壁的现实面前,孔子更感觉到推行仁政的重要性,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更加坚定。

  马车缓缓而行,跟随在车后的众弟子,是孔子相依为命的亲人,也是他成为万世师表的骄傲。

  尽管颠沛流离,孔子坚持做到了志不稍贬,学不暂停,希冀通过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达到救世弘道。同时,孔子坚持不懈地教学和布道,始终吸引着一大群弟子,随他南北东西,出生入死。

  孔子在政治上最大的抱负,是推行仁政,但一生最大成就却是教育。在孔子以前,教育属于贵族的特权,孔子创办了中国影响最大的平民教育,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为后世学术平民化的开端。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孔子特别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孔子一生,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做自己的实践追求,同时,他也把这博大精深的思想言传身教给了学生。他的弟子,绝大多数都是穷困潦倒的下层人子弟。孔子注意培养和鼓励他们发奋好学,苦心修养,乐以忘忧,敢于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孔子以国民政治意识传及后世,无数平民书生自我砥砺,以天下为己任,不断实现读书人的理想。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和愿望称之为“大同”,他把这种理想传给了学生。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亲人为亲,而是相互敬爱,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据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车缓缓而行,回归鲁国的孔子即将迎来人生最后的时光。

  孔子68岁回鲁,73岁去世,在鲁国又生活了五年多。回到鲁国后,孔子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孔子在晚年整理了《诗经》、《尚书》、《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被他的弟子整理为《论语》一书,后世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统治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与影响。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以自己一生的实践,为中华大地点起了智慧与礼仪的明灯。回望两千多年前马车上那个风尘仆仆的背影,他不但是我们文化上的先驱,也是我们精神世界永远的引领者。

【孔子仁者爱人的论文】相关文章:

1.孔子学院论文

2.孔子的师德观论文

3.关于孔子论文

4.孔子论语论文

5.有关孔子思想论文

6.关于孔子的议论文

7.孔子思想评价论文

8.孔子仁的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9710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