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每首都是千里挑一,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对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极为有利,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让学生反复、机械地背诵,高耗低能。其实,古诗词学习可注重吟诵,通过读来创境悟情,感受诗人的情感脉动,古诗积累更可寓教于乐,在师生共读的和谐气氛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丰富孩子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实现思想的升华、人格的升华。
【关键词】 吟诵 情境交融 寓教于乐 学以致用 共读
我国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波,这些诗词大都短小精悍。通俗晓畅,音韵铿锵,琅琅上口,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生活的闪光,智慧的化身,更是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结晶,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这一点,国家教育部在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每首都是千里挑一,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对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极为有益。
在观念上,老师们对古诗词的学习还是比较重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似乎除了让学生反复、机械地背诵,别无“良方”。久而久之,学生学诗只是迫于压力,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注重吟诵
所谓的吟诵,就是带着独特的情感体验,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它是一种介于朗读和歌唱之间的诵读方式。因为古诗词讲究韵律,节奏极强,平仄交错,跌宕起伏,是中国传统文化园中的奇葩,极需尤其适合吟诵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进行全新的诠释。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将诗的语言化成“内心视象”,在大脑中“看见”或“听见”所描绘的形象和意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音乐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学生吟诵之际,教师更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因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对诗中的形象和情味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决不能束缚学生,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诵读,无论是何种腔调,只要在读中带情,在读中传情,在读中抒情,把作品中的感情和神韵读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读出来,使听者受到激动和感染即可。同时也并非是教师在学生朗读时听之任之,而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如纠正字音,指点停顿,或不时地领读、范读。总之一句话,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帮助他们掌握吟诵技巧。
二、情境交融
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生活范围狭隘,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局限;另一方面又由于诗歌语言精炼,情感与形象的跳跃性很大,要感知其形象,领会其意境有较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情境交融应运而生,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所塑造的意境直接的再现出来,让学生直接去观察、体验、感知和思考,从而大大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设境。境也就是情境,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整体性的融合,是一个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借助各种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将古诗中的思想、精神、情感外化为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情绪可以感受,从而造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使学习的主体投入到学习的客体所描绘的场境中去,潜移默化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脉落。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可先播放如怨如诉的《忘不了》歌曲,用低沉的语调叙述道:“重阳佳节,诗人登上高山回望蒲州,往日的一切历历在目,想到独自一人漂泊异地,不由潸然泪下。”然后揭示诗题,学习古诗。于是学诗伊始,便将学生带入诗人所描绘的情境中,为领悟和感受诗情奠定了基础。
悟情。诗歌中的“情感”并不能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它不仅包含个体和群落的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是属于一种整体性情感——“人类情感”。这种“人类情感”,是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来表达清楚,它是一种宏大无比的情感体验。因为它是一种“人类情感”,所以学生可以感悟;又因为它“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来表达清楚”,所以也只有让学生感悟,别人分析再精辟,只能是贴标签。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描述的慈母关爱子女之情,拨动了多少天下儿女报答慈母养育之恩的心弦。这可谓是诗牵情起,情随波动。我们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披“诗”入情,真切体会作者的情感,力求产生共鸣。
三、寓教于乐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古诗词源自生活,那么古诗词学习更应还其本来面目,把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寓教于乐。
(1)跳皮筋,背古诗。一日偶见学生边哼儿歌边跳皮筋,不由灵机一动让学生边跳皮筋边背古诗,响者如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一度被学生视为畏途的古诗积累,在其乐融融的氛围里,在嘻笑玩闹间给解决了,使古诗背诵达到熟烂于胸,呼之欲出的境界。
(2)以画配诗。从背诵的古诗词中,挑选自己所钟情的诗词,根据其中的意境给诗配上合适的图片,或寥寥几笔、或浓墨重彩,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了诗人的情趣,恰到好处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除此以外,还有古诗接龙,赛诗会、拍手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学以致用
古人云“学以致用”,学了不用就等于没学。保证学生阅读古诗词,归根到底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何从单纯的学发展成高层次的应用呢?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
(1)用诗中语。古诗中的“炼字和铸句”很讲究。那么将古典诗词应用于日常的习作中,将给贫乏的儿童语言注入新鲜活力。所以学习古诗,就要学习博大精深的诗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学用诗,在具体语境下学用诗,在具体习作中学用诗,把学习古诗和运用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
(2)写诗中意。学完一首古诗后,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意境,用内容与诗歌相近,体裁与诗歌不同的现代文对诗歌进行改写,赋予其新的内涵。如在学习高鼎《村居》一诗后,指导学生紧扣文中的四句诗,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再现了青草地、绿柳枝、读书郎、风筝飘,充满农村人情美的春韵图,使原本凝炼的文字趋于具体。通过改写,既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两全其美。
五、师生共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榜样,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学生对70首古诗词能倒背如流,而有的教师却张冠李戴,未免差强人意。所以古诗词学习,应倡导在民主的氛围下师生共读,建立一种伙伴式的学习关系。教师不仅要和学生一起吟诵,还应多吟诵,以加厚自己的文化底蕴。
其次,教师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赋予古诗鲜活的质感,把自己的感受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在诗情中,师生心灵交融,一同感思。当遇到学生对背景知识不甚了解的诗篇时,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感受、情感,将历史知识融入情感渲染中,使学生穿越时空同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学生学习古诗词,正像花从中的蝴蝶自由自在地飞舞,树林间的小鸟婉转地歌唱一样,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和快乐,将自然的天性还于孩子们,唤醒其沉睡状态的巨大潜能,引导孩子们漫步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诗歌长廊中,发现美,欣赏美,纵情地挥洒才思,丰富孩子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实现思想的升华、人格的升华,从而使孩子的生命变得更加完美,使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语文课程应有的情怀论文】相关文章:
2.论文要有的特性
7.有的有的有的造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9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