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以读为本,读悟结合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阅读教学,读是根本。它是学生对课文感受、品味、揣摩、领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是阅读教学过程的主旋律。读决不是目的,通过读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等,才是读的意旨所在,也就是通过读来实现悟,在悟之后能更好地读。读悟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以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阅读教学往往是以理解思想内容为目的,老师对课文内容作过多的讲解分析,繁琐的一问一答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又如何能让学生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内涵,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呢?因此,做到以读书训练为主线来安排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以读书训练为主线,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目标明确、步骤合理、检测严格的阅读实践,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再到掌握读书方法的过程。至于教师的讲解、提问、练习等,都应该有机地穿插在读书训练的过程中。具体操作策略如下:

第一步: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自读感悟、整体感知是指在课文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能力自读课文,通过初步的整体阅读,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内容建立初步的印象,为进一步凭借课文进行语例训练,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打好基础。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自觉能动地感知课文内容。此时的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因为他们自身已有一定数量的字词储备,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完全有能力去读懂课文,感知内容,并对课文语言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感悟。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引导学生勤查工具书,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要及时加以梳理,使之系统化。同时还可以抓住文章的突破口,设计相应的作业,及时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如课文中写了什么事,什么人,是怎样的人,写了具有什么特点的景物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体的阅读实践自行解决,并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把自己读懂的,感悟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步:研读领悟,知情明理

  语文教学强调感悟,体现了“寻言—明象—悟道”,“披文-感物—体情”这一学习汉语的基本规律。学生通过读书去理解课文,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形、情、味、神,理解就到位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学生充分自读感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一些语言特别优美,含有文化底蕴或人生哲理的典型语段,作重点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知其情、明其理,让学生领悟语例的内涵,获得语感。

1、抓关键词,知文中情

  “知情”即读书要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要得其“弦外音、味中味”,要读得入情境。为了使学生知晓文中情,教师要善于点拨,要点在关键处,拨在疑惑时。教学时,如果我们能抓住一些揭示文章内在联系的关键词语,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精髓,掌握语言的表现技巧和积累好词佳句。有位老师在教学《伟大的友谊》一课的第一段时,抓住关键词“共同”,读与悟的结合就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性。老师一开始就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一段在语句写法上有明显的特点,能看出来吗?”学生马上被问题吸引住了。他们一边默读,一边思悟。通过默读他们发现了特点,短短的两句话,作者连用了五个“共同”来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更妙的是,老师没有让同学说出这个特点,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中声调、语气的变换,“读”出这个特点,而其他同学则根据朗读的表现,“听”出这个特点。于是,朗读的同学把“悟”到的内容用重音读出来,听的同学也从这种语调中证实、加强了自己已有的领悟。就这样,读与悟的结合在两个阶段和两个层面上得到了实现:先读后悟,悟后再读;默读中自悟,朗读中互悟。同时,在领悟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

2、抓中心句,明文中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表现在如何指导学生巧妙地寻找理解语言文字的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找到开启课文宝库的金钥匙。而课文的中心句往往是理解课文思性内容的切入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中心句,在语言文字的前后联系中自读、自悟、自得。如在教学《林海》一课时,我们要抓住“亲切、舒服”这条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去充分感悟作者这种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深远意境。理解作者之所以如此赞美林海,是因为它对祖国的建设有着巨大的贡献,与国家的安定兴帮息息相关。为了更好地体悟作者这一立意可抓住下列问题进行引导:(1)“亲切与舒服”的感觉是怎样产生的?文中使我感到“亲切、舒服”具体表现在哪里?(2)结合自己体悟说说作者为什么对兴安岭越看越可爱,为什么觉得兴安岭确实含有“兴国安邦”之意?(3)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一深远意向的?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揣摩,边读边体悟,使读者与作者的情感逐渐会合,产生共鸣,从而领悟作者这份关心祖国、热爱祖国的美好意境。

3、抓典型语段,悟写作方法

  在典型语例训练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语感因素,设计有助于语言内化的训练过程,在反复练读的基础上,重在领悟典型语例表达形式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悟出一般的言语表达规律,建构言语心理图式,为语言形式的迁移做好铺垫。如《太阳》这一类常识性的课文,教学的着力点可以放在弄清作者用什么方法把事物的特点记清楚、说明白的,从中学习简单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第三步: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语文课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尤其是要强调诵读积累,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潜思体会,领悟语言,感受文采,培养审美能力。通过熟读背诵,培植和积淀语感,获取语言材料,丰富语言库存,把精美的词句蕴藏在心中,把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匠心印入脑海,把范文中的佳词好句、精彩语段深刻地留在记忆中。诵读到位了,语言积累多了,写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正可谓是“胸中常有臆,下笔如有神”。

  以上是我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吸收当代语文教学的最新成果,逐渐摸索出的一条以学习语言为本,以读书训练为主,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的操作思路。那么,读书时间多了,学生是否会感到厌倦了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百读不厌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0437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