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属于高温高湿亚热带季风气候,自北而南年平均气温在15~22℃,无霜期长,有效积温高,有利于葡萄生长发育和提早成熟。福建从1984年开始葡萄的规模化生产栽培,但福建年平均降雨量1 159~2 463 mm ,湿度大,易滋生病害,直接影响葡萄的生长,而且随着葡萄产业的发展,葡萄生产、果品质量、市场供求等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
1 福建葡萄发展现状
1.1 种植面积稳步扩大 20世纪90年代后期,福建葡萄开始应用设施避雨栽培,在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引导下,福建省以巨峰、红提为代表的晚熟鲜食葡萄品种的第三次发展高潮。葡萄生产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葡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增长。市场上因红葡萄酒的畅销,以世界着名红葡萄酒用品种为主的酿酒葡萄发展高潮,而且鲜葡萄销价一直均居福建水果的前列,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做出新的贡献。
1.2 品种结构得到改善 近年来随着引种范围扩大与数量增加,品种结构日趋多样化,特别是随着避雨栽培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品质更好的红提、美人指等欧亚种得到较快发展。据2009年底统计,全省葡萄种植达150万hm2,其中以种植巨峰葡萄为主。2009-2012年巨峰葡萄价格在12元/kg,栽培效益比较优势明显强劲拉动,仍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1.3 果实品质明显提高 随着果实套袋、石灰氮喷、病虫综合防治、疏花疏果、涂葡萄枝芽破眠等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提高福建葡萄果实品质、种植效益和食用安全性,大大树立和增强了果农对种植葡萄的信心。以福安巨峰为例,果质大为改善,平均单果可增重1~2 g,成熟期提前7~10 d,葡萄果大肉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到17%以上。
2 福建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结构单一 从目前生产看,福建葡萄无论是栽培面积或是产量仍以巨峰为主,两者均占全省葡萄总量90%以上。品种相对单一,名特优新稀品种比例偏小,早、中、晚熟品种不合理,成熟期过于集中,葡萄生产季节性供应大于市场需求。
2.2 生产管理技术落后,栽培管理技术改进缓慢 葡萄种植者的技术水平偏低,多沿袭传统露地栽培模式,葡萄园大部分建园标准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避雨栽培设施建设不规范、产期调控技术不足,病虫害防治不当等问题依然突出,严重影响福建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及经济效益的提高。
3 福建葡萄产业发展对策
3.1 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稳定巨峰面积,充分发挥福建热量资源充足的气候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名优特葡萄。目前市场上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增大。葡萄的要求日趋多样,不仅要求品质好,还要求新颖、奇特。建立全种质资源圃,为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奠定物质基础。利用台湾丰富的种质资源推动闽台合作,充分发挥两岸种植业种质资源的优势。
3.2 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以“促早、提质、增效”为主攻目标,着力推广大棚避雨设施栽培、早春增温破眠促早、疏花疏果控产提质、果实套袋增色等技术。力推大棚避雨设施栽培,福建葡萄栽培的`最大困难就是病害防治,特别在萌芽期和花后幼果速生期的梅雨季节,阴雨天气较多,病害难以控制,避雨栽培显得尤为重要。避雨栽培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小、管理方便可控、减轻病害、提高坐果、促果早熟、提高果实商品性等优点,一般可分为篱架避雨法和棚架避雨法,福建以水平棚架避雨栽培来发展葡萄最好。推广早春破眠促早栽培,早春气温低、升温慢,使用单氰胺解除体眠催芽,提早萌发,发芽率高达90%以上。同时可采用覆盖地膜,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地温,结合破眠剂的使用促早萌发。
3.3 加快产业链的延伸、向旅游观光果园发展 目前,集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发展葡萄旅游农业适应周边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提高的需求,美化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同时大大提高了葡萄园生产的经济效益。葡萄自古以来就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为加快其产业链的延伸,可尝试兴办观光葡萄园,为城镇居民提供一个原生态环境,既可观赏、游乐,又能亲自动手采摘品尝新鲜葡萄和酿制葡萄酒,寓教于乐,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大大提高葡萄生产的经济效益。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623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