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教改中,成语不但占有一定比例,且由于其与古文的天然联系,使成语在文言文教改中,具有特殊意义。通过教改,正确理解成语,掌握其运用,可以让学生摆脱枯燥的传统的文言教学,丰富学生现代汉语词汇,增强其驾驭文言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成语运用;文言文教改;探究
文言教学的“老大难”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工作者,尤其是成语的“教”与“学”,师生的效能感较低。为此须探求文言教法,进行教改,希冀以此为契机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改变。文言文教改中,成语不但占有一定比例,且由于其与古文的天然联系,使成语在文言文教改中,具有特殊意义。尤其是我们有时常习惯于成语教学的“就事论事,就更少有了成语教法的进一步探究。为此,笔者以改进成语教法、益于理解古文和掌握语法知识的几点尝试,就教于同仁。
一、基于成语内涵的哲理,延伸
由于成语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具有约定俗成的特性。因而其本身就有丰富的生活韵味。可利用成语具有故事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成语多来源于历史故事、典故或寓言,因此,大多成语形象生动、情节丰富、寓意深刻。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在教学新课时,设计导入课题的方法。如先述某成语故事的结果,以其原因作为问题质疑导入课题,引起学生思考;或结合现实说出某成语比喻义,以其本文是何而质疑,引入新课;或据成语设计情景,或述成语梗概,让学生用成语形式概括等等,都会引起思考,激发兴趣。如课前教师先说一古人害怕别人说自己有病(可按设计好的位置板书:讳疾),并且,更害怕让医生诊治。不久,病人不治而亡(板书:忌医)。这是谁呢?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板书课题:扁鹊见蔡桓公。这种设置悬念的课题导入,无疑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整堂课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二、基于成语内涵的蕴藉,概括
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利用成语复述课文内容,用成语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主题,进而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同时联系生活实践,力求活泛地运用成语,做到通透。成语无论是在长篇文章中,还是在短小诗词句中,它都以高度的概括和凝练,显示了言简意赅,统摄故事的作用。在教材中有不少文言文的'内容是用成语来概括的。所以,在成语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成语字面含义的提示作用,进行课文内容复述,从而可达到复习课文的作用。如《廉颇蔺相如传》中的三个小故事,分别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概括为成语的。通过“完璧归赵”的字面意思,就可提示“怎样‘完壁’,怎样‘归赵’的?”以此方法复述课文内容,达到复习作用。反过来,这些古文的内容也可用成语去概括段意或主题。如《扁鹊见蔡桓公》的层意“讳疾”和“忌医”,《项羽本纪》中的段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再如“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等,对段(层)意或主题都有很好概括性。这样,可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和本义及比喻义的明确,增强其形象的感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成语可以古为今用:在学习过程,要灵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生活之中不能“墨守成规”、“刻舟求剑”,而要因地制宜,随事情的发展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基于成语的要义,切合语境
成语尽管是固定短语,但其意思也不会一成不变,被束缚在条框里。由于汉语词语的模糊性、多义性,在分析时必须切合语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成语放在具体语句中,结合上下文重点分析,可以更好地加以巩固理解。由于成语来源的特点所致,成语更多的是出现在历史典故和诗词警句中。但有时对一些应用不多的成语,学生未必都能熟悉和注意。此时,教师应明确告知或重点提示。因为,恰恰是这些或这一类的较为不太容易看出的成语,大都是理解层次或句意的重点或难点。因此,能结合上下文推敲字词,分析本义就成了重要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理解文意或句意变得容易和简要,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会由于理解上的周折,更能加深此成语的记忆。例如《雁荡山》一课中有“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句。学习时,学生不知其中“具体而微”是个成语。要理解句意,这个成语的理解就成了关键。故经教师告知,此成语是“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之间,学生也就会结合上下文,明白整个句子为“这些土峰也是形体齐备,但规模较小的雁荡山”之意了。显然,不结合上下文,不讲清成语的意思,就会影响几个句子的意思理解,学生也不易记牢这个成语。像这样的成语在文言文中比比皆是,如“嗟来之食”、“揭竿而起”、“削足适履”、“舍生取义”、“门庭若市”等等。都需加以注意,讲究教法。
四、基于成语的生涩,点将
初识成语某些字词,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甚至“山穷水尽疑无路”,这时就可运用相似联想或相近联想,以达点石成金之效果。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将所学的文言词汇放到有关成语中去巩固,这样可以形成两方面知识的复习。教学成语时,有时成语中的文言词是理解成语意义的障碍。而这些文言词大多已在古文中学过。所以,教学中注意将此类文言词放到成语中去巩固理解,或在学新成语时遇到已学过的文言词,可试着将其与熟悉的文言词联系着去理解。如《狱中杂记》中有“亦罄衣装”一语。其中“罄”字为“用尽”意。如果提醒学生可用此意去解释成语“罄竹难书”中的“罄”字,那么,就会很容易的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了。在古文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有许多文言文中的词与成语中的文言词意思相同,如下面成语中加点的字,就是在同一篇古文中学过的:“睚眦必报”、“运筹帷幄”、“噤若寒蝉”、“登峰造极”、“事必躬亲”等。如若让学生在练习作业中,用学过的文言词解释未学过的成语,达到融会贯通,势必会即可巩固已学过的文言词,还能学会一些新的成语,可谓一举两得。
五、基于成语语法难解,运用古汉语
将古汉语基础知识运用到成语的语法现象解释上,可以巩固已经掌握的语法知识,又可以准确理解成语意思。成语作为古汉语语法范畴中的一个载体,其语法现象在成语中如同在文言文中一样体现。如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例子,就是较为多见的,可以说随手拈来。如“衣锦还乡”中的“衣”,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富国强兵”中的“富”、“强”是使动用法:“土崩瓦解”中的“土”、“瓦”,是名词用作状语:“时不我待”是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等等。这些都较难理解,但只要用古汉语基础知识加以分析,就可弄准含义,正确使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常注意用古汉语基础知识去分析成语中的语法现象,一方面能更准确的把握成语意义及用法;另一方面又能印证和复习所学的古汉语基础知识;解决文言文教改中的难点问题,大有裨益。以上这些成语的教法,如运用得当,无疑会巩固已学的文言文知识,让学生更多的增加成语储量,并在理解成语的过程中,加深对古文的学习。并且,由于成语也是现代汉语构词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可使学生能丰富词汇,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有益的尝试。当然,我们还要以常规教法为基本要求,使学生注意学习成语在形式结构、多种含义及其演变和字音辨误等方面的特点,以便达到正确使用,提高多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1]荣维东.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陈述[J].语文建设,2007(02).
[2]马兴贵.于虚实之间寻找一种合理的契合———文言文阅读教学新探[J].语文教学通讯,2006(03).
[3]钱梦龙.文言文教改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02).
【成语在文言文教改的运用论文】相关文章:
1.信息技术教改论文
2.中职教改论文精选
3.作文教改语文论文
4.成语应该如何运用
5.联系观的运用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49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