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高职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摘要:

高职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高职生处于现代信息化环境中,学习方法与手段发生了根本转变,要求其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加强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在信息素养培养方面也应该寻求适宜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素养;网络教育技术;高职生

  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涵,充分拓展了教育空间。高职生受现代信息化氛围的熏陶,学习方法与手段发生了根本转变,要求其具备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为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信息素养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成为人们的重要素养之一[1]。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也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2]。加强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因为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开发高职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系统化教育工程[3]。据调查显示,高职生网络资源利用多局限于信息了解和人际沟通,而专业知识积累非常欠缺,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欠佳,创新意识薄弱,不会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客观上有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大多是政策与行政层面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此不作论述;与客观条件的不足相比,人的主动性显得更为重要,起主导作用[1]。

  1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缺失因素探究

  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由早期的文献检索课程和计算机教育发展而来,教学内容和形式交叉重复、盲点并存;而高职院校也并未寻求适合自身教育教学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存在盲目复制本科院校信息化教育模式的问题。而且,高职院校与重点大学相比,信息化硬件条件落后,信息化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从根本上制约了其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1.1生源特点和办学特色决定了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多样化

  从高职院校生源特点来看,多数学生来自本地农村。迫于现实条件限制和考试制度的压力,这些地方往往在信息技术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方面有所缺失,而且大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职业院校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各高职院校均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如交通类、化工类、建筑类等,高职院校生源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院校自身行业特点,决定了在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高职院校应在依赖本地区、本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体系。

  1.2学制给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带来困难

  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具有鲜明的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为突出职业教育灵活、快捷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各院校转变办学思想,增加专业实训时间,加强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这导致高职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只有两年。高职院校学制短,教学任务重,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开设各种信息素养课程,传授信息素养方面的理论知识。目前,高职院校均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极少部分学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高职院校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几乎终止于此,没有相关延续课程、讲座或选修课,在其他课程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知识的渗透和延伸。

  1.3学生智力类型及职业能力结构决定了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社会上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加德纳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人的智力类型不同,其成才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7种智能,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二是形象思维[4]。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特点[5]。社会各界应清醒认识到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没有智力高低之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工农业生产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面向行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这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转化为物质形态。职业院校的学生只是不善于学习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的知识,而是更喜欢钻研应用性、操作性强的知识,这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最为不同的特征。因此,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应该以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围绕其智力类型和职业能力结构更有针对性地开展。

  2网络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建议

  2.1创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校园信息技术运用氛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有利条件,必须要强调学生责任心、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诚实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信息软环境主要是指全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以及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作为,还包括与学科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活动。数字化校园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信息技术的环境,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2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门课程中

  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靠计算机学科教学,应采用整合方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课程有机整体,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组织结构的全面改革和信息化。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课程教学中,能及时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能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提供给学生充分的信息实践机会,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里所指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而是将利用信息的意识、搜集资源的方法等信息素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这种整合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研究性、探究性课题,向学生提供相关行业的`专业资源、论坛,身体力行地向学生展示信息搜集、遴选、整合,甚至创新的过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

  2.3开设信息素养引导课程,拓宽培养渠道

  首先,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非常必要,应加大实践操作力度,不要只是理论传授。其次,有些学校开设了信息素养导论和网络信息检索两门课程,一些教育研究者也提出应该增设相应的信息素养课程,让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学会利用网络信息检索获取信息,但现实中高职院校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上。因此,为了调节培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高校应拓宽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渠道,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如通过讲座和选修课,甚至可以聘请相关业内人士,介绍各具体行业要完成相应工作都有哪些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可供使用,这种有针对性地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具体专业领域,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利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资源共享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协商,以建立产品、设备、技术等形式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最终达到共享专业技师和信息化资源的目的,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训练,在实际项目应用中,提升自身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利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使双方在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利用上实现共享。信息素养不是一定阶段的培养目标,更不是凭借某些独立的课程就能完成的,而是每个信息社会成员追求的长期目标和基本生存能力。高职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应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各学科、各专业中,根据行业特点制定针对性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李东君.网络环境下高职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职业时空,2011(8):71-73.

  [2]吴柳燕,刘静春.高职院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101-102.

  [3]阮琼娥.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7):127-128.

  [4]王卿.在高职院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7.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0.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04054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