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一呼百应。在教育的过程中,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切入点,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才能实现培养目标与专业能力的有机结合。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问题。科学发展观中的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国家要通过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等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亦承担着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于每位学生成长的重任,成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宽厚基础和坚实支撑。目前,中职学生的生源普遍年龄小、素质参差不齐。中等职业课程必须重视每位学生的潜能挖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同角色的成功者。经济社会要求人才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仅定位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要重视学生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仅仅依靠扩大招生规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促进内涵发展的道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全面审思和改革“传道、授业、解惑”式的教育教学策略。
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策略
2.1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目的
实践整体教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服务地区经济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
2.2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构建全方位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更新观念,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应占主导位置。坚持产学全程合作,整合区域经济资源。
2.3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侧重点———课程整合、课程分层
课程整合,就是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有选择性地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组成一门新的课程,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当然,这种整合不是原有内容的简单拼凑,而是有机、有序、合理的融合。课程分层,是对课程内容尤其是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横向分割,以满足不同专业对同一课程的不同需求,也能满足不同个体对同一课程的需求。经过课程整合后的课程分层,可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教育,以满足社会的用工需要。
三、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果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
3.1课程结构的重新调整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成为教育成果的纽带。以就业为导向而设计的中职课程目标,既有中等职业教育共性目标要求,又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有明确的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这种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教育过程中把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以及审美、体质、心理等素质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岗位技术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贯穿其中。基于此,有学者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结构应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综合活动课程“三大板块”组成。新的课程体系应重视专业技术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
3.2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
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中职课程内容,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其具体做法是:首先,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包括胜任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直接反映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其次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再次,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不仅有技术能力要求,而且包括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一般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又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综合化与建立技能训练体系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将是今后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要不断创新教材,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多渠道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3.3课程实施过程的多元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实施过程,应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师资、教材、教学模式是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要素。目前绝大多数中职院校的做法是:在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技能结构方面优化教师队伍;精选、精编、精改现有教材;在教学模式上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强调因材施教,“尊重并承认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能力的个别差异。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教师可创造出使学生感到友好的学习环境”。
3.4课程评价的开放性
目前普遍被接受的课程评价新标准遵循三个原则:a)课程效果以学生为主体。b)突出“能力目标”。c)能否用恰当的任务进行训练。在学生评价方面,更注重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和教育评价机制来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持久就业能力的养成具有现实意义。
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展望
由于对课程认识的角度不同,对课程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差异。课程改革没有统一的样式,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因此,尽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却也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不断出现的困难甚至弊端。中职教育存在重规模高于重质量问题,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因各种条件限制,课程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在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方面缺乏有效机制,校本课程开发有限;校企合作的范围有待扩大,合作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专业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有从事生产实践的经历和经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摸索前进的过程,尽管有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借鉴,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仍然崎岖。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群策群力才能共同建设并不断完善。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9282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