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土壤里的小动物同步试题
第1节土壤里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目标:1.概述土壤里动物种类
2.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主要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探究活动,提高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保护蚯蚓等动物的情感,强化“与其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课前准备:
调查表、笔、放大镜、白瓷盆、小铲子、透明有盖的小瓶子。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调查土壤中的生物种类
我们的脚下的土壤中有些什么生物呢?先请大家观察一下,书本94页图12-1中的动物,你见过这些动物吗?你能辨认一下吗?
今天我们打算带同学们走出教室到室外现场调查一下,我们校园里的土壤生物种类。
指导:
1. 全班同学4~5人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在我们学校的某处选择一个地方,
2. 用小铲子掘取少量土壤,放在白瓷盘内,用手弄散土壤,捕捉土壤里的小动物,放入小瓶里,并加以辨认。每种动物收集3~4只,带回实验室。要注意安全和减少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
3. 参考下表的检索表,在的指导下查找,设法认识从土壤离捕捉的小动物。通过观察,要找出这些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它们初步归类。认真记录你观察到的每一种动物,并将有关内容填在下表中。
班级 组员 记录员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环境特征
动物名称 数量 形态特征
4.观察完毕后,别忘了把这些小动物送回土壤中去。
第二课时: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
导言:小小的蚯蚓,泥水里有,花鸟市场有,渔具商店有,甚至饭桌上也会有,人们用它来喂鸡、喂鱼、做药,直至人类食品。可见它趋势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的朋友;此外,蚯蚓在生物演化史上还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许多形态结构在更高等的动物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因此,研究蚯蚓和生活习性,有关蚯蚓的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章我们土壤中生活的动物,就是以蚯蚓为代表的。
提出主题,指出探究领域。
蚯蚓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但大家未必仔细观察过。本节课我们着重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运动、对刺激的反应等,找出蚯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主要特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创设情景
课前自己采集活蚯蚓,说出采集的地点及方式,用什么方法带到学校来。
看课本19页的图,归纳出蚯蚓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食性如何?菜叶也行。大家是怎么样把蚯蚓带来的?
评价:用装有湿润泥土的广口瓶带最好,思考为什么?
补充:模拟了蚯蚓的生态环境。
提出要求:在的基础上用实验台上准备好的实验器具 初中政治。完成观察蚯蚓的实验。观察时思考讨论下列讲义上的问题。
1. 蚯蚓的身体呈什么形状?有什么意义?
2. 它的身体组成有什么特点?
3. 所有体节的大小、颜色、光滑程度有区别吗?
4. 如何区别蚯蚓身体的前端和后端?
5. 用放大镜观察身体前端的口和后端的肛门。
6. 如何区别蚯蚓身体的背面和腹面?
7. 用手来回触摸蚯蚓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说明体表有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8. 手指沾点水后,轻轻地触摸蚯蚓的腹面,有何感觉?为什么?可用放大镜观察。
9. 活蚯蚓放在粗糙的草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应注意随时用浸过水的棉球轻触体表,为什么?)蚯蚓运动时哪一端最先移动?移动时有没有声音?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声音?
10. 再把蚯蚓移到光滑的玻璃板上,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与第9题作比较,说明了什么?
11. 用手指轻轻触动蚯蚓身体的各部分,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思考为什么?
12. 把浸过醋的棉球放在蚯蚓身体的前端附近,然后再把棉球放在蚯蚓身体的后端附近,看它分别有什么反映?想一想为什么?再用这个棉球触及蚯蚓的体壁,看它有什么反映,与水螅相比,蚯蚓对刺激的反映有什么特点?
13. 用手电筒照射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央,看它分别有什么反应,想一想,蚯蚓有眼睛吗?为什么?
14. 实验台上还有纸盒、沙土、黏土,你能用它们自己设计一些观察蚯蚓行为的小实验吗?试试看!
15. 如果在观察学习中发现什么问题,欢迎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而且,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可贵
学习效果评价
可作补充、纠正,并作出及时适当的评价,以鼓励为主,表扬有创新意识的。
学生小组合作,选代表发言,汇报观察结果,注意引导组间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蚯蚓适于土壤生活的主要特点:
1. 体形呈长圆柱形,减少钻土的阻力
2. 体表有粘液,有润滑作用并完成呼吸,减少钻土时的摩擦力
3. 刚毛可协助运动,肌肉的收缩是运动的动力。
4. 没有眼睛,身体表面有大量感光细胞,尤其前端特别多
5. 神经系统比水螅发达,对刺激的反应灵敏而准确,身体后端神经细胞多,进一步指出还有一些特点下节课讨论
八年级生物试题之微小膜壳绦虫
【—八年级之微小膜壳绦虫】,绦虫头节实际上是吸附器官,又称附着器,其结构有吸盘型型和吸叶型等。一般头节的顶端具有吻突,吻突上有的具钩。
简述微小膜壳绦虫的生活史特点和对人体的危害,应如何对该病进行防治?
微小膜壳绦的生活史特点是既可以不经过中间宿主而完成生活史,也可以经过某些节肢动物中间宿主而发育和传播。成虫寄生在鼠类或人的小肠内,脱落的孕节或虫卵随粪便排出,虫卵若被另一宿主吞食,则在小肠内孵出六钩蚴,约经4d发育为似囊尾拗 初中历史,然后附着在肠壁上发育为成虫。此外,当孕节在所寄生宿主的肠中被消化而释放出虫卵时,亦可孵出六钩蚴、再经过似囊尾蚴发育为成虫。实验证明,多神蚤类幼虫和面粉甲虫和拟谷盗等也可作为微小膜壳绦虫的中间宿主。当这些昆虫吞食该绦虫卵时,卵内六钩拗可在昆虫血腔内发育为似囊尾蚴,当鼠或人吞食了这些含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昆虫时,亦可受感染。该虫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成虫头节小钩和体表微毛对宿主肠壁的机械损伤以及虫体的毒性分泌物所致。感染数量少时,一般无明显症状,感染严重时,尤其是儿童可出现胃肠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胀及头晕、头痛、烦躁和失眠,甚至惊厥等。有的患者还可以出现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等过敏症状。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原则是彻底治疗患者,以防止传播和自身感染,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注意环境卫生,消灭鼠类,注意营养,提高个体抵抗力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o驱虫药可用吡喹酮15~25mg一次顿服,治愈率达90%~98%,亦可用阿苯达唑等。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ti/3202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