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
A、非洲B、亚洲C、北美洲D、南美洲
2、亚洲的主体部分位于()
A、西半球、北半球B、西半球、南半球
C、东半球、北半球D、东半球、南半球
3、有关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绝大部分位于西半球B、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C、西亚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处在重要的交通位置上,波斯湾沿岸石油资源丰富。
D、亚洲东部和南部是热带雨林气候
4、白令海峡是()的分界线?
A、亚洲与欧洲B、亚洲与北美洲C、亚洲与非洲D、亚洲与大洋洲
5、中国位于()
A、东亚B、东南亚C、西亚D、北亚
6、我国东部和东南部夏季降水的多少主要受()
A、冬季风的影响B、夏季风的影响C、东北风的影响D、西北风的影响
歌曲《亚受雄风》大家耳熟能详,下面关于歌词的描述正确,把你认为正确的选项选出来填入题后的括号中
7、“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亚洲不仅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还有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和山峰。从分布来看,这些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A、东部B、南部C、西部D、中部
8、“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亚洲的地形特点影响着河流的分布,下列对亚洲河流流向的描述,正确的是()
A、浩浩荡荡向南注入印度洋B、默默地流入北冰洋C、滚滚向东注入太平洋D、从亚洲的中部呈放射状流入四周的海洋
9、“莽原缠玉带”亚洲河流众多,下列对亚洲主要河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亚洲第一长河---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向东注入太平洋
B、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都是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
C、叶尼塞河、鄂毕河都是向北注入北冰洋
D、黄河、黑龙江最后都是注入太平洋
10、中学生李林到亚洲各地旅游,他说看到了世界陆地的最低处和最深的湖,他们分别指()
A、里海湖面、死海湖面B、死海湖面、里海
C、死海湖面、贝加尔湖D、里海湖面、贝加尔湖
11、亚洲有“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和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处---死海湖面,说明亚洲的地形具有什么特征?()
A、平均海拔高B、平均海拔低
C、地形复杂多样D、地势起伏大,高低悬殊
12、亚洲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唯一没有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
13、下列大洲,地跨寒、温、热三带的是()
A、亚洲B、非洲C、欧洲D、南美洲
14、下列关于亚洲叙述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B、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C、长江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D、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
15、属于亚洲与北美洲界限的是()
A、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
B、白令海峡C、苏伊士运河D、巴拿马运河
16、造成亚洲大陆气候复杂,南北温差大,东西降水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1)纬度因素(2)海陆因素(3)洋流因素(4)地形因素
A、(2)(3)B、(1)(4)C、(3)(4)D、(1)(2)
17、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A、是世界上最大的洲B、地跨寒温热三个温度带
C、地形复杂多样D、海陆位置的影响
18、下列河流中,不注入同一大洋的是()
A、长江、湄公河B、鄂毕河、叶尼塞河
C、印度河、恒河D、黄河、印度河
19、跨经度最多和跨纬度最多的大洲是()
A、南美洲、南极洲B、非洲、亚洲
C、南极洲、亚洲D、北美洲、亚洲
20、下面关于亚洲气候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洲的东部和西部都分布有季风气候
B、季风气候各月降水平均,一般没有旱灾涝灾
C、因亚洲河流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所以亚洲降水中部较多
D、北回归线穿过的亚洲部分有三种气候类型
二、综合题。
1、连线题:(10分)
(1)将下列国家与所属地理分区用直线连接起来。
A印度a南亚
B日本b东亚
C沙特c西亚
D新加坡d中亚
E哈萨克斯坦e东南亚
(2)将下列城市与所属气候类型用直线连接起来。
A雅库茨克a热带季风气候
B孟买b温带大陆性气候
C哈尔滨c温带季风气候
D新加坡d亚热带季风气候
E广州e热带雨林气候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11分)
被淹没的土地
孟加拉国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平均海拔10米以下。境内河流纵横,大小河流有230多条河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受热带季风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2000-3000毫米,东北部地处山地迎风坡,年降水量高达5000-6000毫米。每年7-9月为雨季,降水丰沛,占全年降水量的80%,由于降水过于集中,河道极易泛滥,河道泛滥宽度可达160千米,约有一半的耕地被淹没,水深可达1-4米。
(1)从材料看,孟加拉国的地形以为主,气候主要是气候。
(2)孟加拉国年降水量比较(多、少),降水季节分配,这是受因素的影响。
(3)孟加拉国的东北部地处山地的,还因受因素的影响降水量偏多。
(4)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来解决该国的河水泛滥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ti/1192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