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篇4
一 、指导思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终身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性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本节课首先采用故事导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以情境教学贯穿整堂课,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乐中学,学中乐”的现代教育思想。
二、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体育课堂教学一改传统的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一切活动的开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题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需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根据这些理念及水平一学生的特点,本人构思并设计本课教学,如运用鲤鱼跳龙门这个古老的神话故事,将其蕴涵着人文教育因素引入到体育课堂上来,力图挖掘体育课更为丰厚的教育含量,以此来充实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文化课成绩、身体素质普遍较好。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意识淡薄,该班级班风活泼,班级纪律性较强,班风凝聚力、荣誉感强,对体育课兴趣较浓。此水平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可塑性很强,采用情境教学是最适合这一年龄段的学生。
四、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学生积极参与,积极配合
2、运动技能目标:学会在自然助跑中一脚蹬地踏跳、双脚轻巧落地的跳跃方法;在游戏中进行移动、躲闪的练习
3、身体健康目标:发展身体灵巧性和动作的协调性,增强下肢力量
4、心理健康目标:养成勇敢、诚实、机智、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具有相互合作、帮助的精神与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难点:自然助跑中一脚蹬地踏跳、双脚轻巧落地的跳跃方法
六、教法学法:
1、教法: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入景动情,明理知味。用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体验到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最佳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自主探究法。在练习中,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突出其自主性,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敢于“放”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开动脑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合作意识、创造性能力。
2、学法指导:
本课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使学生在创设情境的教学活动中学习。通过故事导入----兴趣提升---设疑----解答----师生共同参与----互相评价、互相激励的过程,使本课的重、难点得到解决,并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所带来的快乐。
七、教学过程
1、热身运动(8分钟)
课前进行整队和简单的热身慢跑,通过课前准备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自主做准备活动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意识。
2、新课讲授(28分钟)
教学一:小鲤鱼跳龙门(20分钟)
在新课教学前先创设鲤鱼跳龙门的教学情景,通过这个故事引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告知学生今天大家就是这群小鲤鱼。典故促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课产生很大的兴趣。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思考,提出各种疑问。对于这些困惑,教师进行指导,并让部分同学按照他们的构思进行跳跃,通过自己体验对比,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动作;而且还掌握了双脚落地曲膝缓冲的本领。
在活动中,我还让学生担当小组内的不同角色例如:担任小组长、担当牵橡皮筋的任务等,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等能力;同时小典故也告诉学生要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敢于成功这个道理。学生在各个角色都表现的非常出色。
教学二:小鲤鱼智斗渔翁(8分钟)
创设教学情境:小鲤鱼的欢乐童年生活,调动学生的模仿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关的游戏——躲避渔翁,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和奔跑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协作、遵守规则的精神品质。
3、整理放松(4分钟)
1、让学生想象着胜利后成为腾云驾雾的龙,放松身心,体验今天取得的收获
2、同学反思并小结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教师给予鼓励肯定
八、场地器材:
跳高架一副,长皮筋一根,短皮筋六根,小体操垫六块,用竹竿、呼啦圈、跳绳做的“网兜”一副。
九:运动密度:
43%左右 预计平均心率每分钟135次左右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第一:说教材,第二:说学生,第三:说教学目标,第四:说教学重难点,第五:说教法和学法,第六:说教学媒材,第七: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根 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透视这一美术语言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但是在实际生活中 处处可见。学生通过对于本课的学习,能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且能够运用线条、形状等美术语言表达所思所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美术 的热爱之情。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相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因此在对本课的学习中,让学生在观察中探索学习,更为适宜。但是本课中涉及到相对较多的美术专业知识,因此在实际学习理论和绘画中,还需要教师从旁指导。
三、教学目标:
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方面制定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和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过程与方法:欣赏生活中与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学会用线条等方法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图片和作品的欣赏,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学会用线条等方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针对这节课所学内容,我打算用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等。
学法:学生这节课,我将引导他们使用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等方法。
第六、说教学媒材:
这节课我打算用PPT,学生作品,绘画工具等。
第七、说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出示视频)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一个人骑着车行驶在一条林荫小道上,路的两边都是高低差不多的树。随着这个人物渐渐远去,消失在画面中的一点。
提问学生:画面中的人物和路两旁的树木有什么变化?
此环节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现象,就叫做透视现象。
(板书课题)
(二)、直观教学
1、(出示课件)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
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图片资料找一找并说一说身边的透视现象。(出示图片)
2、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师 生共同观察书上图片、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 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而通常沿着这一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被称为视平线。
问题:以开头的.视频举例,消失点在哪里?地平线在哪里?学生讨论回答。
从而引出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板书绘画消失点和视平线)
此环节通过对书上图片和视频资料的观察和讨论,让学生深刻领会到了本课的知识要点。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3、欣赏书中油画作品,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再次指出作品的视点和视平线。 此环节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且让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感受美术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4、学生欣赏学生绘画作品,通过观察和分析,学习如何用线条概括现实景物,以及对于近大远小的具体表现方法。
(三)、布置作业
作业要求:用透视现象表现所见内容:
第一课时:以学生所坐位置,画出教室内的一部分。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此环节,学生通过作业练习,能够以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观察景物。从而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透视现象。
(四)、展评作业、课后延伸:
学生作业互评,自评,以鼓励为主。
课后延伸:向学生渗透成角透视的知识。
此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后拓展为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
(五)、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PPT课件 ------消失点 ------ 视平线 学生作品展示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349064.htm